“崔大哥,走吧,你家确实不能住了,这么大的雨,地表层已经泡透了,塌陷随时会发生,太危险了!咱先去安置点……”山东省沂源县自然资源局的王军在隐患点耐心地跟群众解释。
8月10日~12日,今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脱缰而出,横扫山东省。沂源县境内普降大雨,最大降雨量达345mm。地灾防治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沂源县自然资源局组织地灾防治应急分队,马不停蹄地到全县各个地灾隐患点,进行拉网式排查。
当王军巡查至该县南鲁山镇西松仙岭村崔学同的屋旁时,眼前的情景让这位老矿管倒吸一口冷气。原来老崔的房前就是20世纪50年代开采的老矿坑,连日降雨已经让矿坑里积满了雨水,房前土层在暴雨冲刷下,已有向下滑动的痕迹。土层上没有任何植被覆盖,如果继续降雨,极易导致塌陷发生。
来不及多想,王军马上要求崔学同全家转移到安全地带,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人家是遇到刮风下雨就往家跑,他倒好,天气越恶劣越往外跑。”
王军担心着老崔一家的安全,而王军的妻子则担心着他的安全:这个老王,已经3天没回家了!对王军的妻子而言,这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她常无奈地说:“人家是遇到刮风下雨就往家跑,他倒好,天气越恶劣越往外跑。”
同事也戏称每次遇到王军,他的状态不外乎三种:正准备下乡、在乡下和刚下乡归来。
1991年,王军大学毕业回到家乡,成为当时山东省沂源县土地管理局唯一的大学生。从沂源县土地局、土地矿产管理局、国土资源局到自然资源局,从一般工作人员到城区分局副局长、耕地保护科科长、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主任,变的是名称,不变的是情怀。他也从毛头小伙子,变成了年逾半百的小老头。
他每次下乡,总是背着自己的“万宝囊”——里面装着相机、皮尺、水壶、望远镜……同事开玩笑说,这个鼓鼓囊囊的大包,真像哆啦A梦的大口袋,工作中需要的东西都能从这个大口袋里“变”出来。
在南麻街道办刘家大峪滑坡隐患点,王军打开鼓鼓囊囊的大包,掏出皮尺就忙活开了。
他边喘粗气边跟新同事王同泰介绍情况:“这个隐患点位于村西,省道S329薛馆路段刚好经过山口处。有一年,因为连续降水造成局部滑落1500多立方米,阻碍交通3天。”
弯弯绕绕的山路把人累得气喘吁吁,王军禁不住感慨:“唉,年纪大了,爬这几步就喘不上气来,搁前几年,爬几个山头我都不带喘的。”嘴上这么说,可他的眼睛仍在不住观察,“这里岩性为厚层灰岩与页岩互层,地层倾向NE10度,与坡面倾向基本一致,地层倾角13度,降水易沿岩石节理裂隙渗进页岩,使其稳定性发生变化,去年安装了滑坡监测仪,进行24小时监测,咱们这次主要看看山体周边环境,检查滑坡监测仪设备的运行情况。”你说怪不怪,一说起地灾情况,王军的气突然顺了,情况张口就来,啥岩性了,啥倾向了,他说得头头是道。
“哪里有地质灾害,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这点最让我们佩服!”
沂源县是山东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有“山东屋脊”之称,境内山峦叠嶂,河流纵横交错,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复杂,是淄博市地灾防治重点区域,省8个地灾易发区县之一,重点地灾隐患点53处,直接受威胁群众2800余人,滑坡、崩塌、地面沉陷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哪里有地质灾害,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这点最让我们佩服!”王军的同事单吉成这样评价他。王军自2009年担任矿管办主任以来,每次出现险情,他总是第一个到达现场。
2012年8月3日,狂风夹杂着暴雨,台风 “达维”突袭山东省,沂源县多个乡镇降水超过210毫米。
在一线救灾的王军突然接到了妻子的电话,让他赶紧到岳父家帮忙——老人房顶漏雨,屋里进水半米多。他跟妻子解释:“这里确实走不开,你先去看看,抽空,我就回去!”
没想到这“空”一抽就是一天一夜。第二天下午4点,妻子看到泥人一般的王军,责怪的话就再也说不出口了。听闻他一整天都没吃饭了,心疼地赶忙去做饭。饭后,妻子对这个不回家的男人开始了“审问”,听着听着脸都吓白了。
原来,台风“达维”先后两次穿越淄博市,8月2日子夜首先影响沂源县南部,台风中心3日8时移至沂源境内,全县大面积降雨,受灾严重。王军和同事跋山涉水10余公里,冒着遭遇落石塌方的危险,到南鲁山镇璞邱四村查看灾情。路窄、弯急,一侧是峭壁,另一侧是深沟,晴好的日子去那里,路都十分难走,何况这大雨瓢泼的时刻!
暴雨浇得人睁不开眼,王军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看到必经的一座漫水桥已经完全淹没在洪水中。灾情就是命令,王军当机立断,和同事们两人一组摸索着过河,他们边用长木棍探路,边涉水前行,洪水携着柴草树枝,贴着大腿滚滚而下,汹涌的洪水让人看着眼前发晕,大伙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儿。等他们跌跌撞撞赶到村口时,望着彼此狼狈不堪的模样真是心有余悸:只见大家有衣服划破的,有鞋子冲走的,有胳膊流血的……来不及整理,王军带领同事迅速到位。当高差200多米的泥石流从山南侧滚滚而下时,受威胁的23户96名群众,已在王军和应急队员的指挥下,撤离到安置区,重要财产也已经帮忙转移到亲戚朋友家里。“可惜500多棵樱桃、1000多棵杨树毁于一旦,群众心里肯定不好受……”王军说完,长叹了一声。
妻子听完直念上天保佑,禁不住埋怨他:“树毁了是可惜,但人没事就好。还有你,不要命了?一把老骨头了,往上冲的时候能不能考虑一下俺们娘俩?”王军嘿嘿笑着,对妻子一个劲道歉:“害你担心了,当时情况紧急,哪有心思想别的,下次我一定注意,再忙也顺道考虑一下你们娘俩……”
妻子听完,噗嗤一声乐了,她知道王军也就是说说而已,再有类似的“下次”,他还会玩命地往上冲。
“只有多跑多走,才能掌握情况,随时了解工程进度。”
强将手下无弱兵,沂源县作为地质灾害高发的山区县,自履行地质灾害防治职能以来,一直保持着地质灾害“零伤亡”的纪录,不得不说这是全体矿管人创造的一个奇迹。2018年,该县成功创建为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高标准“十有县”。并先后对南鲁山镇璞邱四村等地灾隐患点进行治理,实施了西里镇唐庄村和燕崖镇杏花村两个滑坡隐患点搬迁避让项目,拆除危房204间,94户278名受威胁群众,全部搬迁避让危险区,增加耕地45亩,增加收入315万元。
50岁的王军曾给自己订了一个“小目标”:每周走访3到4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现场。“只有多跑多走,才能掌握情况,随时了解工程进度。”王军说。
近年来,沂源县自然资源局本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坚持把治理恢复矿山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2018年,完成了10处关闭矿山的治理工作,修复已破损山体面积共25.65公顷,增加可耕地面积共23.1公顷,植树 2.7万余棵,绿化面积4.10公顷,削坡19.2万立方米,回填土石18.16万立方米,工程排险1.76万平方米,建设挡土墙4702立方米。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王军这位老矿管严谨务实的最好体现。
在燕崖镇某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伴着机械的轰鸣声,大批工人往来穿梭,破碎危石、整修石堰、复垦耕地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随着工程进度的推进,昔日的废弃地和破损荒山又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该村党支部书记戚桂国异常欣喜,他对王军说:“经过治理,山变绿了,田变多了,村民们耕种起来,心里更踏实了。”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在心心念念的这方热土上,辛勤奋斗了28个年头的王军仍然干劲十足。当年治理废弃矿山时栽下的那些树已经枝繁叶茂,当年避灾搬迁的新村如今欣欣向荣。曾经用脚丈量过的沂蒙大地,深情抚摸过的每一寸土地,正生机焕发,锦绣如画……
扫描二维码分享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