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7日,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第八批援藏干部从北京启程,怀着对雪域高原的向往,肩负使命和责任,投身西藏这片神奇的大地。有5位自然资源系统的干部,因工作亲近山川泥土,而对这片大地爱得格外深沉。3年来,他们把西藏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恪尽职守、倾囊相助、不辱使命,向党和人民,也向自己的人生交出了一份无怨无悔的答卷。
陈新湖:
努力为西藏测绘工作填补空白
2016年8月,刚到西藏不久,陈新湖就过了自己的50岁生日。他担任西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机构改革前,还兼任自治区测绘局局长。
陈新湖带着要为西藏贡献力量、做些实事的信念而来,3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努力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西藏测绘工作填补空白。他协调各方力量,推进了西藏1∶1万基础测绘项目、数字西藏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天地图·西藏(政务版)建设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协调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在西藏设立分中心,健全了西藏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质检体系,填补了西藏无测绘产品质检机构的空白;推进了测绘地理信息依法行政,强化测绘市场监管,带队赴林芝、山南和阿里十几个县开展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检查,进一步提升了自治区不动产等测绘成果质量;提升了测绘地理信息政府服务效能,制定出台了测绘项目网络备案登记管理办法,开通了网上备案管理系统,实现了网上审批。
到西藏工作之后,陈新湖发现原自治区测绘局一些管理理念和方式相对落后。他认为,援藏不仅是政策和技术援助,给这里带来先进的理念更加重要。于是他凭借多年的机关工作经验,借鉴较为完善内部管理体系,对原测绘局的规章制度认真进行了梳理,组织修订近20项制度。其中包括规范了局务会、局长办公会、局领导碰头会等会议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对有关重大项目实施、专项资金预算与支出等重大事项,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把好业务审批关,从项目建设内容、技术要求、经费预算安排以及经费支出等,都严格按制度规定审核把关,形成了以制度管人管事的氛围。
陈新湖待人和蔼可亲,性格直率。他平时注重以身作则,每天提前至少半小时到办公室,几乎都是最后一个离开。援藏3年,他生活过得清淡踏实,业余时间自己做做饭、散散步。他从高中起就是校足球队队员,在北京时经常踢球,到了西藏后由于海拔高不得不放弃了这个爱好。援藏3年,恰巧是他的女儿高中3年。他说在女儿学业的关键时期,自己没能陪伴照顾,这是唯一的愧疚。
“地域特殊性、地方工作复杂性和艰苦环境为我提供了难得的学习锻炼机会。特别是每次到基层调研,看到那些在藏干部扎根边疆、奉献青春的干劲,我都深受感动,这些都是我人生积累的重要财富。”陈新湖说。
不久前,陈新湖突发脑溢血,病倒在工作岗位上。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自然资源部负责同志十分关切,委托当地最好的医疗团队全力抢救;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和目前在藏的全体援藏干部发起了捐款。由于抢救及时,手术成功,目前陈新湖恢复良好。
“他醒来后,第一时间感谢组织,感谢帮助他渡过难关的人。”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一位负责同志说:“其实应该我们感谢他,感谢他为西藏所做的一切。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援藏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忠诚精神、担当精神和奉献精神。”
徐志军:
3年内他放弃了200余天假期
记者见到徐志军时,他刚刚给西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全体干部职工讲完课,题目是媒体融合时代的行政管理。讲课是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天色已晚,他面带微笑、大步流星地走过来,似乎高海拔对他没有任何影响。采访中才知道,到西藏后,原本身体健康的他血压升高,现在每天都要吃降压药。
徐志军是这一批自然资源系统援藏团队的领队,担任西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副厅长。3年来,因工作原因,他没休过一次假,相当于放弃了自己应当享有的200余天假期。
援藏3年时间,徐志军以推进西藏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为己任,立足岗位,主动作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为解决不动产统一登记中的信息化难题,他结合西藏实际,协调组织自然资源部及相关省份专家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短期技术援藏,点对点、面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基层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西藏自治区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实现不动产登记数据网上汇交全覆盖。他还提前谋划,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推进西藏自然资源系统“十三五”信息化建设项目立项,为今后一段时间信息化建设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他还协调推进西藏自治区地质资料馆建设,努力为进一步建设青藏高原地质博物馆争取支持,创造条件。
除了分管的工作,徐志军就像“万金油”,哪里需要他,他就顶上去。一些关系西藏经济社会和自然资源事业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在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得到了有效解决。正因为如此,当大多数人休假时,他往往还在奔波的路上。
工作之余,徐志军是位较有影响力的公益人士。他是“光盘行动”的发起人之一,也是顺风车的大力倡导者,人称“徐侠客”、“顺风侠”。在西藏期间,他将“光盘行动”与援藏工作结合起来,开设了“侠客会客厅”。地点就在他的宿舍,食材有一部分是小院里自己种的蔬菜,参加人员有援藏干部、西藏当地干部,还有出差来藏的朋友,自愿参加,不收取任何费用,只有两个要求:一个是必须“光盘”,另一个是每人要讲一个和西藏有关的故事。在这里,有工作思路的碰撞,有援藏体会的交流,有人生感悟的分享,援藏干部和西藏当地干部在这里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
徐志军常说,一次援藏,一生西藏情。虽然在西藏期间他身体健康受到影响,但每次出差离开西藏,他都盼着早点回去。“这里需要我。”徐志军说:“在西藏,你会获得一种高度,俯视人间繁华。奉献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为,正是一代代西藏当地干部群众和一批批援藏干部的无私奉献,才造就了西藏的今天,‘老西藏’精神激励我不断前行。”
孙健:
推进信息化建设升级换代
孙健是个“80后”,援藏以来担任西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主任。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雷厉风行,热情开朗,而干起工作却一丝不苟,脚踏实地。
孙健有着谦逊而坚韧的性格,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他不抱怨、不退缩,自己冲在前,带领同事一起迎难而上。在申请有关信息化建设项目过程中,他与同事们一道,积极认真地查找政策依据、梳理工作流程、测算预算标准、说明西藏原有的工作基础,取得了专家们的认可和理解,项目得以顺利批复实施。在网络和信息化工作中,他与同事们经常加班加点确保各个系统能够正常运转。有一次为了解决突发的系统与数据恢复问题,他硬是周末熬了两个通宵,自己研究,向专家请教,确保了自然资源厅各项工作能够正常开展。他引入项目竞争机制,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将西藏自然资源业务专线带宽从2兆提升到20兆。这也使得他一直倡导的远程会议、远程业务培训成为现实,解决了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等现实问题。
在平时的工作中,孙健注重培养西藏当地干部,通过压担子和正向激励,在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自有技术人员也能承担起重要业务系统的运行维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等常规的支撑任务。在自治区第三届网络安全技能大赛中,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派出的代表队经过与诸多专业团队的攻防对抗,取得了“团体优胜奖”。
2017年,林芝发生6.9级地震,孙健通过当地公益组织,积极向受灾群众捐款。为配合自然资源厅驻村工作队开展工作,他与支部党员共同发起倡议,以捐出值班补助、加班补贴以及自愿缴纳特殊党费的形式,众筹为驻村点所在的牧区群众捐赠了全套投影播放设备,并准备了“辉煌中国”、“美丽西藏”等宣传影片,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孙健爱好户外运动和摄影,在北京时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刚到高原时,除了偶尔失眠心悸外,没有其他明显不适,于是他保持着运动的习惯。可是在2017年6月的一个夜晚,他跑步时突然昏厥,栽倒在宿舍楼下的绿化带里,直到凌晨才被一阵凉风吹醒。别人都说他捡了一条命。渐渐地,他体检报告中也逐渐出现了心肌隔膜肥大、血压升高、痛风、结石等症状。面对家人和朋友的担心,孙健总是耐心地宽慰他们。他说:“援藏工作是艰苦,家人也为此付出了很多。但比起在藏的同志们一辈子的奉献,我们区区3年又算得了什么呢。既然有幸参加援藏,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多做一些事。”
罗开洋:
足迹踏遍西藏重大地灾隐患点
“西藏的地质灾害类型最多,孕灾因素最多,耦合机理最复杂。重要江河流域两岸崩滑流极易堵塞江河,形成重大次生灾害链,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来严峻考验。”说起地质灾害,罗开洋总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各种类型灾害的成灾机理、分布特征、影响危害、防治思路讲得清楚明白。援藏期间,罗开洋担任西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西藏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他了如指掌,说起西藏的地质灾害,他眉宇间马上流露出担忧,那些都是他萦绕心头的责任和牵挂。
2015年“4·25”尼泊尔地震之后,中国通向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开放口岸——樟木口岸,因地质灾害威胁而被迫关闭。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樟木口岸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尼泊尔方面也表现出了尽快恢复营运的极大意愿。为此,罗开洋曾前后10次赴樟木口岸开展地质灾害踏勘调研,组织编制了《西藏樟木口岸“4·25”震后地质灾害危险性专题评估研究与防治对策建议报告》《西藏樟木口岸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一期实施方案》,并联合日喀则市政府顺利推进了樟木地质灾害防治一期10个地质灾害点的工程治理。这些努力使樟木口岸于2019年5月29日恢复开通了货运功能。
每年汛期,是罗开洋最忙碌的时候。为了压实责任,确保地质灾害防治人员、机制、工作到位,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先后6次,赴自治区内7个地(市)约50多个县(区)进行汛期地质灾害巡查督导,行程超过1.8万公里。地质灾害隐患点多在山区道路崎岖艰险处,车能到的就开车去,车到不了的就徒步去,罗开洋几乎走遍了西藏重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2018年10月和11月,西藏连续发生4次特大型地质灾害,并分别两次堵塞金沙江和雅鲁藏布江形成堰塞湖,给上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的部署下,罗开洋结合自治区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现状和防治工作前景,组织编制了《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监测预警工作方案》。此外,在厅有关负责同志的指导下,罗开洋组织编制了《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写了《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通过了自然资源部专家评审,将西藏纳入财政部、自然资源部重点支持省份,从2019年开始,分3年支持西藏近30亿元用于全自治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他还策划并组织召开了第一、第二、第三届西藏自治区地质环境暨水工环地质工作会议,建立了地质环境工作协调机制,为西藏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和水工环地质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酬当年报国志,辞旧故,赋新章。韶华难挡岁月忙,血未凉,鬓已霜。披肝沥胆,悲喜两重伤。何日再饮庆功酒,抬眼望,云飞扬。”援藏即将结束之际,罗开洋写了一首《江城子·临别抒怀》直抒胸臆。他说自己永远不会忘记当年的报国初心,不会忘记3年的援藏情怀,不会忘记西藏的青山绿水。西藏人民也不会忘记他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忠:
见证并推动西藏不动产登记从零到全覆盖
王忠也是名“80后”援藏干部,担任西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不动产登记局局长、地籍管理处副处长。他的办公桌上摆了不少书,大部分是关于不动产登记的,《不动产登记疑难问题精解》《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新解读》……土地利用专业出身的他,到西藏就肩负起推进不动产登记工作的重任。他一边认真钻研学习,一边深入一线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推动了西藏不动产登记从无到有,再到效率、质量全面提升。
到西藏后的第4天,还没适应高原的环境,王忠就前往自治区不动产登记试点县之一的朗县评估并督促试点工作。从林芝到朗县,200多公里的路程,他们用了14个小时。正值汛期,路上多处崩塌,危险随时可能发生。王忠说,后来他知道,这在西藏属于寻常之事,比那次更险更难走的路还有很多。而这并未停下他的脚步,3年下来,西藏70多个县,他到过50多个。
为确保西藏首批不动产权证如期顺利颁发,王忠带领同事对4个试点县试点情况多次进行评估,帮助解决问题,指导改进工作。经过紧张而有序的筹备,在试点工作较为成熟的前提下,自治区首批不动产权证书顺利颁发。这标志着不动产统一登记这项重大改革任务在西藏正式落地生根,实现了省域范围全覆盖。
2017年8月,按照自治区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有关部署,结合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有关要求,王忠赴昌都开展林权不动产权证首发前评估工作。8月8日,首批林权类不动产权证的首发仪式顺利举行,颁发了西藏首批林权类不动产权证,登记面积1284亩,涉及昌都市卡若区7乡镇8行政村。昌都市林权不动产权证的发放,对于促进西藏林权不动产登记和深化林权制度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除了不动产登记工作,王忠还为西藏开展第三次国土调查倾注了自己的力量。作为西藏自治区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组组长,面对西藏基础薄弱、地理环境恶劣、资金匮乏等一系列困难,他以主动担当,成果质量、项目进度为关键点,以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为推动点,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努力把工期紧、任务重的工作变得合理化、高效化、科学化。
“援藏是一段岁月、一份荣光、一种精神,对每一名援藏干部来说,援藏更是一次磨砺和成长。援藏3年如果不做出点成绩,对不住组织的信任、对不住同事的期盼、更对不住自己的青春。”利用3年时间做一点事,是王忠时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话。而他在西藏努力做到的,已经写进自己的人生,成为其中闪亮的篇章。
扫描二维码分享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