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杨丽芝,最近特别高兴、非常自豪,我们承担的“淄博市大武水源地三维可视化系统建设”项目,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和鉴定,结论是“在地质结构、地下水流、水质演化三维可视一体化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一辈子主持参与了50多个大中型水文地质项目,加大科研力度,让成果造福于社会与人民,是我们一贯的追求,更是我梦寐以求的。
大武水源地,作为我国北方罕见的特大型岩溶地下水源地,50年前还溪流淙淙。1960年以后,随着齐鲁石化、华能辛店发电厂等国家骨干企业相继落户,城市生活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的急剧增加,150平方千米内,竟有各种水井800多眼,化工企业400多家,日抽水量最高时每天达到四五十万立方米。这些造成该地域水位下降,泉水停喷,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污染状况。为从根本上保护利用好这里的地下水资源,2016年,淄博市拿出近2000万的专项资金,决定实施“淄博市大武水源地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建设”。
为什么找到我们?是大武水源管理处的有关人员,在网上搜到了我院前期为济南建立的城市“三维可视地质模型”,解决了济南修地铁和保泉等实际问题后,主动上门联系的。当时,双方一拍即合。这个地方我太熟悉了。1988年夏天,从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地质专业毕业来到山东,第一项工作就在淄博市沣水镇,为张店化工厂寻找供水水源地,当时刚刚22岁。没想到,50岁以后又来了,且作为项目负责人,一干就是3年。
回想起这两年的“劳动节”,都非常有纪念意义,2017年4月30日,我和项目组的同志们在大武水源地的王寨盆地开展示踪试验,就是向一个井里投放示踪试剂后,连续不断地采集周边水井的样品,送到实验室测试示踪剂的浓度,以此判断地下水的流向。之前,我就和同事们沟通好了,“五一”节不休假,用自己的汗水在山野诠释“劳动”的含义。这天,我和同事们早早出发,到达井位后,开机、抽水、取样、加保护剂、贴标签、装箱封存,30个样品整整忙了一天。因为好多水井是在村边野地,需要找到看护水井的群众才能完成。我记得采样结束回到我们“租来的家”,已经七点多了,大伙把样品再检查一遍,填好送样单,然后煮点面条当晚饭,再继续整理资料,直到夜深人静。
2018年4月30日这天,有1个勘探钻孔施工结束,正准备做抽水试验,我和同志们不得不再一次在施工现场过劳动节。这个项目,我们布置了8眼钻孔,井深400米到800米不等。一大早,我们将观测用的测线、水表和超声波流量计运到机台,和钻工师傅们一起,安装水表,观测静水位。午饭,在钻塔下吃了大锅白菜炖豆腐就馒头。下午1点开始正式抽水,每两人一组, 24小时不间断观测水位、水温和抽水流量。当天我坚持到了晚上8点,被小伙子们硬逼着回去。他们留下来继续值守,我和几个小姑娘次日一早再来接替他们。不瞒你说,除了参加全省妇女代表大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及院里的重要会议,我很少回济南,2017、2018两年,我在野外的工作时间达到600天左右,无暇顾及上高中的小儿子和家中的老父母。
工作太紧张了,经常天一亮就出发,到各个水井测水位,测流速流向、取样,做试验,“上天入地”的传说由此诞生。“上天”,是说我为了采集水样,爬上五六米高的水池屋顶,差点从梯子上摔下来;“入地”则说我为了准确测量水位,下到低于地面四五米的井台,由于井台潮湿,站在只能放一个脚的台阶上,金鸡独立式将测线放入井内的经历。有一次,在山路上疾走,不小心被石头绊倒,差点磕掉牙齿。
这三年,我们综合利用空间数据库、物联网、GIS、四维动态模拟等技术,搭建了大武水源地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和500米以浅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将地下水水流模型和水质模型有机融进了地质模型中,实现了地质结构、地下水流、溶质运移同时三维可视。在水源地及周边656平方千米范围内开展了水文地质调查、遥感解译、物探,示踪试验、井下流向流速测试等各项系统调查,收集了工作区内近50余万条地下水水位、水质、开采量、降雨量等历史监测资料,整理各类钻孔资料1000余眼,施工8眼探采结合孔,总进尺3732米,系统研究了地下岩溶发育特征及岩溶地下水水质特征,总结了不同深度地下水径流规律,并对大武水源地多源、异构、海量数据信息进行了统一管理,建立了大武水资源管理平台和手机APP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水位、水质的预警和预测预报。如今成果通过验收和鉴定,且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你说我能不高兴吗?但也有着一些忧患,通过研究我认为,在维持目前开采现状的情况下,这里要恢复泉水喷涌,至少需要20年时间。
我在现场“舔”石头,用来判断含水多少的镜头,被记者拍到,广为流传。这是从一个老地质队员那里学到的土办法,很实用,我早就教给了年轻的同事及前来实习的学生们,包括我的“小师弟”也是我的大儿子——他受了我的影响也报考了我的母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且同一个专业。有人曾问我石头脏吗?我说不脏,就是脏我也觉得不脏,你不会嫌自己的孩子脏吧?
感谢大武水源地三维可视化系统建设项目,让我年过半百之后又有了用武之地,且干得得心应手,还培养出一大批年轻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研究生。我们的大刘小刘,我们的大纪小周,即将走上项目负责岗位,我们的5个硕士生,1个博士生,也将毕业。此外,项目还获得软件著作权4个,发表SCI、EI及核心期刊论文16篇。项目成果进行国内外查新发现,除我们发表的论文外,目前还未见与本项目查新点相同的文献报道。敢为人先,这是我感到最欣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