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地勘局107地质队黄上,到该市彭水县大垭乡木蜡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他扑下身子真扶贫,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认可,被县委、县政府评为2018年度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访贫问苦“脸熟”了,为群众排忧解难成了常态
2018年4月的一天,黄上得知组织上决定让他到木蜡村任驻村第一书记,立即告诉妻子。怀孕的妻子却犯了愁:“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工作又忙,生了孩子谁来管?”他说:“扶贫是大事。”在征得妻子同意后,他把岳母从涪陵接到家,5月1日带着满腔热情上任了。
黄上在城里长大,到贫困村挑重担能行吗?让人惊喜的是,他很快就进入了角色。他说,大学毕业到野外搞地质,8年扎根三峡库区进行地质灾害专业监测,跋山涉水,得到了锻炼。
大垭乡是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之一,其中的木蜡村山高坡陡,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总耕地的70%以上。全村303户1225人,其中建卡贫困户142户607人。面对这些,他首先想到的是摸清情况。“情况清决心大,情况清才能精准扶贫”。上任伊始,他和驻村干部一起,花了三个月时间,走村入户,访贫问苦。他和农户面对面交谈,给每户建立信息台账。拉家常,交朋友,讲政策,听民声,表诚意,拉近与贫困群众的距离。他积极与有关单位联系,把爱心扶贫直通车开进木蜡村,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提供就业岗位,销售农副产品,免费体检……107地质队还为大垭乡进行水资源调查,解决了安全用水难题。同时,对口帮扶2户贫困户,从教育和产业两方面精准施策,“志智”双扶。
黄上走村入户,访贫问苦,为群众排忧解难成了常态,跟群众“脸熟”了,大家感到亲切,笑脸相迎。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闯出一条扶贫新路子
原驻村第一书记因雨天走山路不慎把腿摔伤了,一天傍晚,接任他工作的黄上把他约到一个咖啡馆,请他介绍情况,谈经验,说教训。提起扶贫,两人情投意合,话儿拉不断,扯不完。咖啡馆老板几次提醒:“要打烊了!”
通过与原驻村第一书记无缝对接,黄上心中有了底儿。木蜡村,前期扶贫,基础打得牢。政府投资把路修通了,农民的危房加固了,水电气解决了,基础设施实现了全覆盖。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发展产业,让农民增收,脱贫致富。
然而,发展产业谈何容易。
首先是选择什么产业。他和驻村干部一起分析,木蜡村青壮年大都在外打工,留守的基本是老人和小孩,很多土地都撂荒了。在这种情况下,要发展的产业必须选择那些后期管护比较简单,劳动强度比较小,而且要有销路有效益。据此,黄上和村里商量后决定,选择中药材和葛根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
其次是有些农民对土地流转出去发展产业有疑虑。经了解,事出有因。曾有公司到木蜡村发展百岁果,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土地流转金、务工工资未能及时兑现,农民对产业发展心有余悸。为消除农民的疑虑,黄上通过小组会、院坝会、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发展产业政策,还与村民谈心,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动员有威望的村民带头把荒地流转出去发展产业。
更重要的是和公司签订单,签订保底价,引导公司老板把心留在农村,心里装着农民。他还把公司老板带到土地流转现场,丈量土地,当场支付土地流转金。公开、公平、公正,动真格的,用事实让农民吃了“定心丸”。
“志智”双扶,村民想干事会干事
木蜡村的农业生产是传统型的,农民主要种些玉米、土豆、红薯,日子过得很艰难,脱贫攻坚任务很重。尤其是有些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曾出现“争当贫困户”现象。黄上认为,扶贫要“帮钱帮物,更要建好党支部”。加强党支部建设,组织党员学习,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努力,村党支部甩掉了“后进”帽子。
“人穷有志气,脱贫便有了内生动力”。农民用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脱贫,促进了产业发展。目前,葛根基地已发展350亩,长势良好,预计10—11月即可收成第一批葛根。经估算,今年葛根的产值能达到6500元/亩,除去3500元/亩的成本,每亩的利润可达3000元。按公司70%+农户15%+集体经济10%+劳务管理5%的比例分红,农民增收将“看得见,摸得着”。
农业生产由一家一户的传统方式转到规模产业,对农民来说是一次大变革。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快脱贫致富步伐,黄上给出的答案是还需要扶智。他引导农民学技能,让农民在新产业里“会干活”,增加收入。周冬生就是靠“会干活”增加收入的典型。他把自家闲置的11亩荒地拿出来发展葛根产业,得到土地流转金1100元,又在公司就近务工,学到了技能,每天能得90元栽种葛根务工费,土地流转,就近务工,产业利润分红,老周现已脱贫。
黄上说,为发展葛根产业,还要建立长效机制,鼓励有技能的农民自己种植葛根;协调新建葛根粗加工厂,加工制作葛根粉、葛根饮料等产品的原材料,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