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开 > 建议提案 > 建议答复 > 2018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2273号建议的答复

2018-07-17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莫照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我国海洋预报减灾体系的建议收悉,现结合应急管理部意见答复如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海洋预报减灾工作。我国海洋预报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海洋观测预警能力大幅提升,海洋灾害应对能力不断增强。原国家海洋局和相关部门围绕海洋预报减灾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海洋预报减灾体系顶层设计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总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原国家海洋局印发了《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工作方案》,针对海洋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工作目标和健全体制机制等主要措施。根据中央深改办要求,原国家海洋局组织起草了《关于深化海洋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从健全权责明晰的海洋防灾减灾体制、构建陆海统筹的海洋灾害风险防控体系、完善社会与市场参与的海洋灾害治理格局、全面提升海洋综合减灾能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措施。

  二、提升海洋预报减灾能力

  一是我国海洋观测业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建立了由岸基观测系统与离岸观测系统组成的海洋观测业务系统。海洋观测类型和手段包括海洋站、测点、雷达站、移动应急观测平台、浮标、志愿船、标准海洋断面调查、卫星、水下观测等。

  二是目前已形成国家-海区-省级三级海洋预报体系,部分地市级海洋预报台也具备了基本满足当地需要的海洋灾害预警报业务能力。海洋预报服务方式由单一要素预报警报向目标综合型预报综合保障转变,服务范围由近海近岸向全球、深远海及重要海洋通道拓展,服务领域由物理海洋学向环境海洋学及生态海洋学拓展。

  三是海洋灾害风险防范能力逐步提升,制作了一批不同尺度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图,探索在灾害应急管理、涉海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海洋综合管理、社区减灾等领域的应用与实践。完成首批国家级海洋减灾综合示范区建设,全面重新核定我国沿海259个重点岸段的警戒潮位。

  四是灾害应急水平和数据服务能力不断加强。针对台风风暴潮、海冰、浒苔绿潮等灾害,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指导地方做好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等工作,形成工作合力。同时,通过数据挖掘和产品研发提供有针对性的保障产品。

  当前海洋灾害形成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海洋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断加深,海洋预报减灾体系需要不断健全完善,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提出的要求。

  下一步,围绕海洋预报减灾,我们将会同应急管理部根据新的职能分工,进一步推动建立健全权责明晰的海洋防灾减灾体制,全面提升海洋综合减灾能力,完善社会与市场参与的海洋灾害治理格局,优化海洋预报减灾保障机制。

  感谢您对海洋预报减灾工作的大力支持,并希望您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联系单位及电话:自然资源部 010-68048167

自然资源部

2018年7月12日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