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综合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珍惜自然资源、建设美丽中国”主题征集活动 > 主题征文

电闪雷鸣间的责任考量

2019-09-25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在广西桂林市,有一支地质环境监测队伍,他们近40年如一日,高质量组织和参与了桂林市的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成功预警预报了多起地灾,在电闪雷鸣间经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验,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哪里有地灾险情,他们就出现在哪里,为抢险救灾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建议,这就是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桂林地质环境监测站(以下简称“桂林地环站”)。今年6月9日,该站在全州县龙水镇全佳村委井门前村成功预报了一起泥石流地质灾害,避免了250人伤亡和55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

  桂林是世界闻名的山水文化名城,其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也是滋生自然灾害的易发多发区,民间谚语“头顶危岩、脚踩塌陷、背靠滑坡、中间还有泥石流”,是描述桂林地灾的真实写照。每年4~9月汛期期间,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严重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让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地质环境工作者神经绷紧、夜不能寐。

  

  桂林地环站的工作人员在地灾现场调查

  构筑地灾防治“生命工程”,离不开一支专业精湛、敢于担当的技术队伍。“桂林这个地方情况特殊,既是人口密集区,也是旅游集散地,地灾防治容不得半点马虎。”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桂林地质环境监测站原站长姜明义介绍,1981年桂林地环站成立,早期从事地下水监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地质遗迹保护等工作。2003年11月,随着国务院颁布《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桂林地环站的工作重心渐渐转移到地灾防治上来。

  作为站里的元老,姜明义从建站伊始就参与了桂林地环站的队伍建设。经过多年的打磨,该站已由建站初期的11个人发展到25人,为做好地灾防治技术工作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在先进技术设备引进上,只要是和地灾防治有关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设备、新仪器,桂林地环站都积极尝试,成为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工作分站。无人机的运用,不但保证了调查人员的人身安全,而且极大缩短了地灾调查的时间,提升了防灾减灾技术支撑能力,使桂林地环站各项工作始终走在总站最前沿。2016年6月,平乐县沙子镇保安村委高胆村猪婆岩北侧发生一起岩石崩塌,该站技术员迅速赶到现场,运用无人机、生命探测仪、三维扫描仪、激光测距仪、雷达探测仪、地震波探测仪等先进设备开展应急调查,为救灾和防止二次灾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2012年的一天,桂林市航道管理局职工宿舍楼前发生小面积岩溶地面坍塌,姜明义上午10时接报后立即率队赶到现场,并根据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工作阅历,预测短期内可能有房屋坍塌,建议群众马上撤离避让。“当时一些居民认为只是小小的坑,影响不到他们的房子,不愿意撤离。”姜明义回忆说,看到群众不理解,技术队伍从专业角度分析了事态的严重性,请求消防官兵采取紧急处置措施,把不愿搬走的居民从危险区域撤离了出来。当天下午14时左右,地面塌陷果然扩大,宿舍楼发生部分垮塌,周边房屋也出现不同程度损坏。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要准确预警预报灾情、避免重大人员伤亡,构建完善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十分关键。“这个系统以及围绕它所做的一些例行工作,平时看起来似乎作用不大,但关键时刻却能派上大用场。”刘振宇说。

  2019年6月8日晚11时许,在桂林地环站值班室里,值班技术员王旋根据气象、水文局提供的每小时雨量表,发现全州县龙水镇地灾易发区降水持续加强,判断该地发生地灾的风险很高,于是电话通知全州县自然资源局地环股股长蒋顺利。蒋顺利将预警信息立即发给了龙水镇政府。

  6月9日零时许,龙水镇全佳村党支书、地灾群测群防监测员蒋吉富收到预警信息后,立即揣起手电筒,撑着伞四处巡查,每隔一小时查看一下村里的小河,通过雨情水情判断可能出现的灾情。到凌晨5时许,见降雨丝毫没有减弱,蒋吉富根据现场情况,果断做出了紧急转移群众的决定。“当时情况那么紧急,光靠我一人之力肯定是不行的,我们有村干、队干、党员和共青团员组成的15人应急分队,挨家挨户把村民叫醒,不愿走的背也要把他们背出来。”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蒋吉富坦言是地质专家的建议让自己下定了决心。

  大约一个小时后,250名村民刚刚撤离到安全区域,泥石流就如山崩地裂般冲了下来,直接摧毁了井门前村22间民房,50间房屋和200亩水田也淹没在滔滔洪流里。“若不是决策果断、撤离及时,后果真的难以想象。”全州县自然资源局局长黄新华认为,此次成功预报是地质灾害防治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发挥了实战作用,也是地质环境监测队伍、自然资源部门、乡镇政府和村委通力协作、群测群防的结果。

  “井门前村不在地灾隐患点和易发区范围,灾情出现具有偶然性,防控起来难度更大,这个时候考验的就是平时的基础工作是否扎实。”刘振宇告诉记者。

  近几年来,在桂林地环站等各分站共同努力下,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先后赢得了“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先进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广西科技进步奖”“中国地理信息协会科技进步奖”“广西地质灾害防治先进单位”等奖项,得到了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本报记者 黄尚宁 通讯员 黄 骏)

扫描二维码分享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