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综合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珍惜自然资源、建设美丽中国”主题征集活动 > 主题征文

周崇猛:大山深处的“守山哥”

2019-09-25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草帽、胶鞋是他每次进行地质灾害巡查的“标配”,为了他精心看护的400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每年汛期他都要走遍8000多公里山路穿梭在100多个乡村。他就是四川汉源县自然资源局地质灾害防治股工作人员周崇猛,大家习惯地称呼他为“猛哥”。

  2018年8月,汉源县相关部门向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发出“向国土人周崇猛学习!”2018年底,他被四川省自然资源厅表彰为“最美地灾卫士”。2019年汛期之际,记者在汉源见到了这位大山深处的“守山哥”。

  初见周崇猛,他显得有些不自在,常常有提问才会回答。直到记者提出要和他一起去地质灾害巡查,这个沉默的中年男人才仿佛变了一个人,话也一时间多了起来。

  

周崇猛在记录地灾巡查情况 

  1986年,18岁的周崇猛从四川汉源来到新疆塔城,成为了一名军人,正是这段军旅岁月造就了他坚韧、吃苦又默默无闻的性格。2000年7月,从新疆塔城部队转业回到汉源的周崇猛来到了县移民局工作,而后又到了县安监局、自然资源局,这些工作都是天天和群众打交道,从这些岗位上,周崇猛悟出了自己的工作要领:做群众工作就要将心比心、感同身受。

  吃过午饭,室外的气温飙升到了35摄氏度。这时,地灾监测预警员李成荣打来电话说,“家里的房屋裂缝看起来又变大,老周你快来看下。”放下电话,周崇猛一把抓起桌上的车钥匙,奔赴位于汉源县西溪乡李成荣的家。

  李成荣的房子刚刚建成3年,但还没来得及享受住新房的喜悦,去年的持续强降雨就把这里变成了地灾隐患点,屋里墙上、地面都裂开了大口子,随时都有滑坡的危险。由于建房时欠下了30万的贷款,又舍不得满山的樱桃园,李成荣不愿意搬迁。周崇猛能做的就是经常到李成荣家看看,每次来,他都要测量房屋裂缝变化,到山上看看周围情况,叮嘱李成荣注意观察,随时与他联系。“我们这里山多地少,像李成荣这样虽然房子就在地灾威胁点,但冒着生命危险也不愿搬走的农民不只他一家。山上的樱桃园是一家四口的主要经济来源,搬走了,哪还有活路。”说起李成荣家的情况,周崇猛话语里透着担心。

  从李成荣家里出来时,太阳已经下山,山里的天气变化无常,上山时还艳阳高照,现在就已乌云密布。而李成荣却舍不得周崇猛离开,跟着他穿过自家的樱桃园一路送到山下,两人并排走着,说说这些天园子里樱桃的长势,聊聊家常。或许在李成荣心里对于搬迁他早已有了答案,要保障家人的安全只有搬家,但能多收一年的樱桃就多份希望。高山上只住了他一家人,没人诉说的日子,老周才是他倾诉的对象。

  2013年,周崇猛从汉源县安监局调到县国土局地环股,股里有6个人,年龄最大的是老周,在外跑地灾巡查最多的也是老周。“每当下大雨,街上的人都往家里跑,我都是往外跑。”周崇猛轻描淡写,但手上的伤疤却透露了他工作上的艰辛。儿子大学毕业后便留在了新疆乌鲁木齐工作,家里常年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周崇猛的这份工作常常让妻子放心不下。每当下雨往外跑,虽然担心,但妻子都会叮嘱他注意安全,默默目送他出门。

  2018年8月7日下午,周崇猛正在皇木镇排查地灾隐患,下午3点钟他接到地灾监测员打来的电话:河西乡庄子村3组滑坡隐患点变形加剧,危险系数增高!挂掉电话,周崇猛便驾驶着越野车往河西乡庄子村3组赶去。一路上,周崇猛心里都不踏实, 3天前,庄子村这处滑坡隐患点已出现大面积沉降变形,如今再次接到庄子村隐患点异常的消息,周崇猛最担心的是附近的5户人家、23位乡亲。地灾防治就是与时间赛跑,赶到庄子村后,滑坡隐患点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裂口又大了几厘米,山土已松动。在与技术支撑单位及乡政府工作人员商议后决定,周崇猛与当地村干部立即组织群众转移!第二天一大早6点40分,庄子村3组发生大面积滑坡,15万立方米土石倾泻而下,掩埋了5户群众的46间房屋,23名群众由于转移及时,没有造成一人伤亡。直到这时,周崇猛悬着的心才踏实下来。

  2018年汛期,周崇猛走遍了汉源的100多个村庄,行程达到8000多公里,排查了400多处隐患,组织了2033名群众转移,避免了26人因地质灾害伤亡。

  撩开裤脚,右腿脚踝处有一条3厘米左右长的伤口,这是周崇猛头天下乡时走山路留下的痕迹。而像这样的伤口对于周崇猛来讲都已经是家常便饭。到达今天“巡山”的最后一个监测点时,山里已下起了大雨,周崇猛打开车辆后备箱,里面放满了“巡山”用的装备:雨衣、军用布鞋、手电筒、草帽……由于汉源县地形山高陡峭,许多监测点车辆无法到达,他都会下车换上随身携带的装备徒步前行,仅仅是军用布鞋每年要穿破四五双。

  “最远的一次是去泥美乡,从局里出发,开车走了2个多小时,”提到泥美乡的那次下乡经历,周崇猛记忆犹新,“车子到达乡里后,步行又走了十几公里,路上差不多花了4个多小时,饿得前心贴后背。”

  被人踏出来的山路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行,普通人即使有搀扶也是艰难走,而周崇猛却如履平地,这是他常年“巡山”练就的本领。每走到监测点,当地的群众都会亲切的叫声“猛哥”,这是他平日里守护的群众。在地灾监测员这个岗位上,周崇猛用双脚丈量着汉源的山山水水,用责任守护着这里群众的安全。当问起他工作的艰辛,周崇猛脸上会露出一如既往的笑容,这笑容腼腆却坚定,“这片土地生我养我,这里有我的父老乡亲,守护他们的祥和平安,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我最大的幸福,而且我已习惯了这样的巡查工作,只要还走得动,我都会坚守岗位!”(首席记者  赵蕾 实习记者  付启蒙)

扫描二维码分享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