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质灾害防治战场上,活跃着这么一群人,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江西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应急科科长戴君扬就是其中一员。
6月6日,一场特大暴雨自北向南侵袭赣鄱大地,全省多地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6月8日凌晨,省自然资源厅派出以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总工程师彭金星、应急科科长戴君扬为主的专家组前往吉安市吉安县进行地质灾害巡查。在巡查过程中,得知天河镇毛田村湾里组可能发生了灾害后,13时许,专家组立即会同县政府相关人员、技术支撑单位赶赴灾害现场进行调查处置。
天河镇毛田村地处大山深处,背靠吉安县最高峰龙山,正巧位于“两山夹一沟”的沟道附近。车行至距离目的地10余公里的地方,没过大腿深的洪水阻碍了前行的道路,戴君扬等11人马上下车,涉水前行。灾情比事先想象得更加严重。要到达毛田村湾里组还需要翻越两座大山、横渡一条大河,山势险峻、沟壑丛生。进山的唯一道路已经被洪水冲毁,桥梁、电力、通信等设施全部损坏。但是大家一心想着尽快到达湾里组处置灾情。一路上塌方随处可见,部分区域暴涨的洪水和掉落的树枝混成了齐膝深的烂泥汤,压根看不清脚下的路。
为了保证安全,大家伙改爬山路,翻越陡峭的山坡,蹚过湍急的洪流。艰难前行2个小时后,专家组中几位年纪较大的同志,体力严重不支。当他们来到一户村民家问路时,村民告知还有六七公里才能到达灾害发生地。而以现在的路况,至少还需要走3个小时。这时,戴君扬自告奋勇,建议老同志稍事休息:“大家分批前进,让我们年轻人先去。”为了鼓舞干劲,这个年逾50岁的“年轻人”身先士卒。带队领导接受了他的建议。紧接着,来自吉安县自然资源局、技术支撑单位、吉安县土管所的3名工作人员也站了出来。这4名“年轻”小伙商量着剩下的路该怎么走。大家意见一致,每个人除了必需品,其余的可以扔掉的全部扔掉,卸下包袱,轻装上阵。一行4人继续徒步前进。
此时,已经是15时许,距离湾里组还有3个小时路程。为了赶时间,在天黑前到达现场,及时处置灾情,面对着沿途不断滑落的石头和树木、齐膝深的泥巴汤,以及可能随时出现的泥石流,戴君扬一行不顾个人安危,决定缩短路程,有路走路,没路爬山。他们用树枝当拐杖,从公路边一处处滑坡体前缘穿过;山上没有路,干脆顺着茅草丛滑下;遇水用粗树干架桥,相互扶持、携手前行。正是因为这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往无前、决不放弃的精神,18时许,他们终于到达毛田村湾里组,对灾害现场进行了调查。
19时许,当戴君扬一行正准备连夜返回时,暴雨如注、水势迅猛,原有的山路变得更加泥泞不堪,四周塌方不断,随时可能爆发泥石流。他们只有重新找路。面对着漆黑崎岖的山路,4人只有一个手电筒照明,稍不留神就会掉进山谷。
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再在山谷里前行可能发生事故,为了保证安全,他们最终决定暂停前行,选择在一户村民家中躲雨。
“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雨。”当地村民对着4人感叹。“千万别睡着,可能会出现地质灾害。”听着轰隆隆的雨声,全身湿透的他们席地而坐,一夜无眠。
第二天天一亮,大家立即另寻道路,返程的道路同样艰辛。直到下午18时许,手机才有了信号。失联20多小时,一行人才和大部队取得了联系。
在吉安巡查的两天里,戴君扬基本没合眼,全身心投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一切只为了守住一方平安。 (本报记者 滑晓晖 实习记者 骆岩岩)
扫描二维码分享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