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以来,除了西四,自然资源部服务经济大省挑大梁北京蹲点服务组的“上班打卡地”又多了一个——通州郝家府,跑一趟大约35公里。
这支驻扎京城的小分队,由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司司长王薇任组长、副司长徐子蒙带队,执法局陈浩、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徐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动物保护中心董晖组成。
在35公里的奔波之间,他们与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战线上的同志们一起经历“头脑风暴”,共同赶往第一现场,啃下一块又一块“硬骨头”,既为首都解忧,又为全国探路,让北京在“经济大省挑大梁”的澎湃脉动中卸下包袱,跳出新的节拍。
打包24个小地块
为历史风貌保护区改造蹚出一条路
距天安门3公里,北京二环菜市口西北角,有一片会“呼吸”的“城市森林”——广阳谷森林公园。一入园,城市的分贝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
这片占地4.7万平方米的“城中园”,不仅是一处将自然野趣与人文书香巧妙融合的城市秘境,还在第22届国际花园城市竞赛全球总决赛中斩获“环境可持续项目奖”金奖。
但,这样一个叫好又叫座的项目,今年上半年还让北京一筹莫展。
据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西城分局土地储备科科长陈欢介绍,这里原本是一块拆迁后闲置多年的荒地,曾经杂草丛生、破败不堪,“风起时尘土飞扬,风散去空空荡荡”。
2017年,北京开始以“减量”推动高质量发展。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疏解非首都功能并以疏解整治促提升。这块地的用途由商业、居住调整为绿地、多功能用地和保护区用地,原有规划建筑规模大幅压缩,广阳谷森林公园也随之落成。
让北京头疼的是,广阳谷森林公园只是整个项目的一部分,公园之外还零星穿插着一些居民院,连同原有的胡同肌理将整块地切割成了24份,几乎陷入“半僵死”状态。
“按现有政策,不符合‘净地’条件。如果分开出让,这些院子和原有的24块地就得有24个规划指标、签24个合同,规划方案没法做不说,后面企业办手续也得跑断腿!”自2009年就跟进这一储备地块的陈欢直呼“太难了”。
了解情况后,蹲点服务组协调部权益司、利用司与北京规自委、西城分局反复研究。最终,“将24个小地块打包成一宗地”的思路破壳而出。
7月12日,部办公厅给北京规自委正式回函,允许历史风貌保护区内多个小地块实行整体供应。“部里不仅从政策方面给了路径,还在监测监管系统录入等实操方面给我们打通了很多环节。”北京规自委权益处处长高扬补充道。
眼下,这一地块已经完成地价评审等前期工作,进入供地最后阶段。这也给负责土地开发的企业吃下了“定心丸”。“起起伏伏十多年,终于嗅到‘黄金地块’的味儿啦!”企业负责人期待着24个小地块早日焕发新生。
老北京,古韵浓。守护古都文脉,提升老城品质,就得“细绣”城市空间。“这为我们推进其他历史风貌区改造蹚出了一条路!”北京规自委二级巡视员王秋红说。
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解剖麻雀
“这些跨界地终于可以‘起飞’啦”
11月4日,批复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开展跨区域土地市场一体化配置改革试点的函从自然资源部发出。
第一时间,北京规自委、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分别向临空经济区告知了这一好消息。临空经济区联合管委会(以下简称管委会)副主任曹征不禁感叹:“通航6年,这些跨界地总算可以‘起飞’了,临空经济区也可以‘一盘棋’谋划了!”
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是全国唯一跨省级行政区划的临空经济区,三分之一在北京,三分之二在河北,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而曹征口中的“跨界地”,是15宗被省界分割的建设用地。
“两省市土地开发模式、地价内涵、用地标准、出让政策、管理程序等不一样,直接影响着土地的出让、项目建设报审、不动产权登记。”曹征介绍,“到底怎么用,一直没有找到出路。”
分开出让?由于地块开发成熟度不一、管理政策差异大,后期存在经营主体难接受、项目难落地、运营难监管等问题。
统一出让?没有先例,需要解决好“能不能”和“怎么做”的问题,可能需要打通几十甚至上百个环节。
“我们和两地自然资源部门讨论了一轮又一轮,直到部里说‘能做’,我们总算有了信心!”曹征坦言。
在徐子蒙看来,跨区域建设用地协同供应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一道“必答题”,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正是值得解剖的“麻雀”。“司里一直在积极推进解决。”徐子蒙说道。
去年12月,部权益司在多次实地调研后,建议相关部门将“探索毗邻区域建设用地协同供应”写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这为临空经济区探索跨界地统一出让铺好了路。
今年,在自然资源部领导、相关司局实地指导下,在蹲点服务组的具体推动下,临空经济区进一步厘清了跨省市地块土地统一出让的路径,拟在不打破土地行政隶属边界前提下,通过委托方式由一方统一行使土地前期开发、规划许可、出让实施、不动产登记等涉及自然资源领域的事权。
前不久,在京冀两地自然资源部门与管委会的反复打磨下,一张涵盖近百个环节的流程图终于出炉。
10月22日,部领导带着蹲点服务组、相关司局到临空经济区实地调研时叮嘱:“要选好试点地块,做好模拟测算和沙盘推演,确保每个环节精准推进、无缝衔接。”
15宗地、1.48平方公里,对于京冀而言,可谓“巴掌地”,但意义不一般。
党的二十大提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京津冀被赋予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的重任。王薇表示:“打破制度差异和行政壁垒,让土地先‘动起来’是基础。试点跨区域土地一体化配置,不仅可以撬动京津冀区域市场建设,也可以助力全国大市场建设。”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又向前迈出了坚实一步。
从灾中救援到灾后重建
“让绿水青山重带笑颜”
2023年那场特大暴雨尚未从北京记忆中退去,今年7月,一场罕见的“超长版”暴雨侵袭北京北部山区。位于燕山南麓的密云区成为重灾区,326毫米暴雨两天内泼下了一年多的降水量,并引发山洪,造成部分村庄被淹。
派专家组赶赴地灾防治一线、安排工作人员开展应急调查和抢险救灾……自然资源部、北京规自委闻“汛”而动。
灾中要救援,灾后要重建。第一时间成立灾后恢复重建专班,借鉴2023年经验,北京规自委一周之内就拿出了9条灾后恢复重建的规划用地支持政策,并向自然资源部提出了灾后恢复重建绿色通道、灾毁耕地认定调整等方面诉求。
一收到诉求,蹲点服务组与“一部两局”有关司局便赶往通州,与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任张维进行研究会商。
两个月后,记者随蹲点服务组来到受灾较为严重的密云区大城子镇墙子路村——长城脚下、清水河川小平原上的一座古村落,地处北京密云与河北兴隆交界处。
一入村,洪灾留下的痕迹依然明显:脱落墙皮的房屋、被淤泥阻隔的河道、树枝横斜的路面,最让人触目的是满是石头的庄稼地,杂草已经开始从石头缝儿往外挤。86岁的贺大爷正在自家地里清理碎石:“趁着天还没大冷,清理出来就先种上!”
墙子路村党支部书记王云生介绍,村里受灾的耕地大约有280亩,都是村民的口粮田。“洪水来得太凶了,卷着砂石一路冲下来,原来的土层被冲走了大半,现在的淤泥和砂石加起来有1米多厚!”王云生说道。
经密云区规自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详细调查,全区约有上万亩耕地的耕作层受到不同程度损毁。“完全失去耕作条件的要复耕,得先把砂石清走,然后填客土等。损毁严重的耕地,老百姓自己复垦难度很大,得靠工程。”北京规自委密云分局局长武小琛说。
密云区大城子镇镇长陈奎春估算,包括砂石清理和客土复垦在内,灾毁严重的,一亩地至少得四五万元,光靠每亩3000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远远不够。这对财政上本就不宽裕的密云来讲,是笔不小的支出。
钱从哪里来?灾毁耕地怎么认定?耕地保护目标考核怎么落实?……带着一连串问题,蹲点服务组跟调查监测司、耕地保护监督司、国土空间规划局、生态保护修复司、用途管制司一个个沟通咨询。
这次遭受洪灾严重的北部山区,是北京的生态涵养区,不仅承载着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的重要使命,更是推动首都绿色发展的关键引擎,可谓“绿色宝藏”。
目前,蹲点服务组正在与部生态修复司商量帮助北京申请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以缓解资金压力。
与此同时,北京规自委灾后恢复重建专班和规划实施三处正在加紧推进村庄应急避险场所规划建设,力争在明年汛期到来前第一批“安全屋”能够投入使用。“除了应急避险,我们还将防线前移,专门制订了《防汛高风险地区村庄民宅设计要点(试行)》,指导村民在建房时就提高房屋的安全韧性,10月20日已经正式印发。”北京规自委规划实施三处处长彭珂介绍。
让绿水青山重带笑颜、让百姓安居幸福,是大家的共同心愿。
5个多月来,蹲点服务组学中干、干中学,能现场解决的现场办,不能现场解决的回部办。蹲下去,他们感受到了“最初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的温差,更深刻体会到“干到一起,才能真正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
截至目前,北京规自委提出的第一批诉求清单已办结15个。还有几块更难啃的“硬骨头”,蹲点服务组正在积极奔走解决。“部里提出‘四个融合’,为我们树立了标杆。蹲点组又来到我们身边听诉求、送政策,帮助我们解痛点、疏堵点、治难点,对我们和首都经济工作都是极大支持。”张维满怀谢意地说。
“同题共答”的北京之页还在续写,35公里的双向奔赴依然热烈。(车娜)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