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媒体

传递春的讯息——本社编辑记者畅议今年两会

2009-03-19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全球性金融危机尚未见底,震区灾后重建任重道远,“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稳步推进……今年两会注定格外引人注目。

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新闻工作者忙碌的身影。在海内外媒体争相报道今年两会的赛场,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统一部署,精心安排,找准优势,体现特色,为全系统读者奉上了一道道新闻大餐。

3月16日,两会闭幕后第一个工作日,报社参与两会报道的记者、编辑坐在一起,畅谈经验得失,交流感受体验,启迪智慧思想。

“经济发展关键调整时期的一次会议,向世界传递中国信心”

“今年两会是非常重要、有特色的会议。”蒋亚平总编辑说,“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一直是持续较快发展态势,但是,进入去年年末,全球性金融危机迅速蔓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受到严重影响,各项经济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正处在一个关键调整时期。”

参与两会报道的记者、编辑都明显地感觉到,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形势依然严峻。但在今年两会上,我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信心。

蒋亚平说:“中央审时度势,去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在会前与网民交流中,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在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都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很清楚的阐述。尽管‘保八’任务非常繁重,但今年的两会传递出的信息表明,我们的政府充满自信。”

信心并非来自口号。今年两会上的一幕至今令人难忘。采访政协会议记者张晏说,3月6日政协召开的第一场记者会上,李德水委员向中外记者明确表态:“中国根本没有发生什么金融危机。”他指出,中国只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而已,中国经济不会、更没有进入衰退。他还透露,去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将加快,居民消费类型和行为也将发生重大转变。今年“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恰逢其时,非常有利。

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一句句充满信心的话语,借助记者手中的笔见诸报端,其蕴含的精神力量,也深深地打动、鼓舞着记者、编辑。张晏说:“感受最深的是,中国人的信心绝非虚夸,就像面对大地震的考验,有力量挺过难关一样,金融危机这道坎,中国人同样有信心、有实力迈过去。”

采访人大会的刘振国同样深有感触:“政府工作报告的所有重大部署,都围绕保投资、保增长、保就业、扩内需等展开。温家宝总理用了八个‘来自’阐述了我们的信心源泉,在人大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用‘心暖则经济暖’等话语再次鼓舞信心。人大代表多是一方首脑,谈发展最多,对保投资、保增长热情高涨。从简报、发言以及会间气氛,都能感受到这一点。”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在应对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应担负什么责任,采取什么举措,国际媒体十分关注,800多名外国记者参加今年两会报道,创历年之最,就是一个证明。”总编室副主任黄新东说,“中国经济何时能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全国人民都想从两会中找到答案。”

中国的科学发展之路究竟怎么走,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思考最多的问题。他们在建言献策中取得了这样的共识:越是困难时候,越要冷静应对,越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

“扩内需、保增长,资源成热议话题”

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部署,4万亿元投资项目即将落地。地从哪里来、地要怎么用、关口怎么把、效率怎么提高等资源话题,成了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刘振国说:“4万亿元投资的流向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在人大开幕前的新闻发布会、中央部委记者会上,记者第一个问题都是如何发挥4万亿元投资的最大效益,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相关负责人在回答时,也都提到了发挥土地政策的调控作用,严控高消耗、高污染项目。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及国土资源的内容很多,包括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两个‘最严格’的制度、大规模开展土地整治、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地灾防治、地质环境等。这说明,资源仍是大家关注的热点。”

上会记者认为,今年政协会议有关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提案相对较少,但少而精,对问题研究透彻,政策建议很有专业水准,对决策层启发意义很大。

张晏说:“比如说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现在社会上往往关注的是农用地流转,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恰恰是下一步规范管理的重点;担心‘耕地保护失灵’,进而提出建立耕地长效保护机制和多元的耕地补偿机制;农工党中央提出的节约集约用地要加强批后监管,这些提案都很成熟,体现了委员们对国土资源工作的高度关注。”

同为采访政协会议的记者李伟锋也有同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烈荣委员有关汶川地震区地灾防治工作的提案,有6000字,详细阐述了震区地质灾害情况、灾害防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基本要求和建议,读后整个震区地质灾害情况都会了然于胸。”

两会前夕,编辑余星涤在第一时间得到了郭松海委员的7个提案稿,“7个提案洋洋15000字,涉及保障房供地、住宅产业化、规范小产权房、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等,几乎每一个都与百姓安居密切相关。”

“从编辑上版的今年两会提案、议案看,涉及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提案、议案针对性很强,不是泛泛而谈。”黄新东说,“如:关于降低西南山区城镇地灾风险,九三学社中央提出的六条建议非常具体,操作性很强;刘佩智委员提出加快成都试验区农村产权改革步伐,探索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说明大家对资源问题非常重视,对处理好保资源和保发展矛盾有了更加科学的理解。”

“服务发展,保护资源,国土资源部门重任在肩”

“资源问题成为今年两会热议话题,我想应归功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大力倡导的‘大家管、大家用’共同责任机制的建立。”张晏分析道,“今年两会上,我切身感受到这项无形工程所产生的效力。”

李伟锋说,“事实上,今年关于地矿类的提案少,并不是因为政协委员对地矿事业发展不关注,而是因为像地下水勘查开发、地质工作改革与发展、矿产资源战略储备等热点话题在部系统已经开始着手解决。”

在当前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中,国土资源部门正面临重大挑战,如何在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有效防止土地资源的粗放利用?中央制定的一揽子计划的实施,给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记者、编辑发现,今年两会上,系统内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以积极作为的态度应对面临的挑战。

针对普遍担忧的扩内需项目落地问题,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招玉芳代表指出,扩大内需保经济增长,广东并不是没有地用,关键是如何从现有土地尤其是珠三角的现有存量中找到增量。她认为,“只要有好的项目,就有好的地。要把有限的地用到最需要发展的项目上来。”招玉芳说,保护资源、保障发展和保持稳定都是国土资源部门应该履行的职责,必须通过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来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要在发展中保护、以保护促发展,统筹用好土地资源,最终还要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这一点得到了记者、编辑的一致认可。

余星涤说:“在对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张庆军代表的采访中,他多次提到,要通过建立涉地指标交易平台,让保护耕地的地区不吃亏、农民不吃亏,要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保障发展的效率和保护资源的公平。同时他明确表示,政府只是搭建一个公益性的平台,不会从中拿一分钱。”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谢俊奇的话给张晏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当前形势下,谢俊奇委员认为,要重视土地调查的真实效用,切实履行好部门职责。北京局对全市的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城镇的各产业类用地情况摸得清清楚楚,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潜力分析,这些基础数据信息将对当前政府保增长、调结构发挥重要作用。”(本报记者  张亚莉)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