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海洋

“蛟龙”首探多金属硫化物热液区 第二批潜航员学员首次实艇下潜

2015-01-07      来源:国家海洋局     作者:高 悦 通讯员 梁 菲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中国海洋报讯 2015年1月2日~3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南印度洋龙旂热液区圆满完成第89次和90次下潜科考任务。其中,第89次下潜是“蛟龙”号首次在西南印度洋中国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执行热液区下潜科考任务,也是我国第二批潜航员学员首次实艇下潜。

  1月2日7时30分,“蛟龙”号布放入水。本次“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2835米,水中时间10小时5分钟。

  

  正在喷发的低温热液口

  本次下潜是首次利用“蛟龙”号在我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对海底活动热液喷口开展探测活动,成功实现了对350℃以上高温热液喷口的温度测量,完成了自容式高温温度计布放,获取了高温热液流体样品2×150毫升。本次下潜还对该热液区的低温热液喷口进行了温度测量,布放了定殖架和微生物生长仪,获取了高精度海底喷口定位数据和硫化物样品3块共1.8千克、玄武岩1块2.3千克、螺15个、茗荷1个、水样8升。本次下潜发现,该热液区烟囱分布密度大,活烟囱与死烟囱相间出现,热液喷口流体喷出量大、热液流体浓度高,对研究我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的海底热液系统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下潜,齐海滨作为我国第二批潜航员学员,首次以副驾驶身份实艇下潜培训,标志我国职业化载人潜水器驾驶与作业队伍培养进入新阶段。

  

  表面产出大量生物的死烟囱

  1月3日,“蛟龙”号继续在西南印度洋龙旂热液区进行下潜作业。最大下潜深度2819米,水中时间10小时21分钟。

  

  高温热液流体喷口硫化物烟囱体取样

  本次下潜,“蛟龙”号共对3个喷口进行了观测和取样,其中在一处低温热液点进行了温度测量(所测温度145℃)并布放标志物,取得了带有贻贝、茗荷等生物的完整低温烟囱体和热液保压样品(热液PH值4.8),布放了高温帽,对其他两个喷口区域进行观测并布放标志物。本次下潜共取得螺32个、贻贝37个、多毛类5只以上、茗荷若干,取得热液硫化物1块4.7千克、玄武岩2块共39千克、保压热液流体样品1管、水样8升。陈云赛作为第二批潜航员学员开展了实艇操作培训。本次下潜对进一步研究低温热液中生物的生存与生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取得的构造带岩石样品对研究该热液区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