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海洋报记者 高 悦
试钻深冰芯第一钻成功,国际上率先获得第一批南极最大口径天文学光学望远镜的观测数据……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创造多项第一,取得了丰硕的考察成果,亮点纷呈。
亮点一:冰穹A成功试钻深冰芯第一钻
此次考察中,考察队首次实施深冰芯钻探工程,成功取出长度分别为3.83米、3.57米和3.59米3支深冰芯,这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开展深冰芯科学钻探的能力。据悉,中国计划经过4年时间,钻取超过3000米的深冰芯,以获得100万年以上时间尺度的地球气候与环境变化信息。
亮点二:在世界上率先获得首批南极天文学光学数据
此次科考期间,考察队利用中国自主研制的AST3南极巡天望远镜,在世界上率先获得第一批南极地区最大口径天文学光学望远镜观测数据。
亮点三:找到冰盖“生长”的证据
在此次科考中,南极内陆冰盖深冰探测获得了迄今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三维深冰结构和冰下地形数据,寻找到冰盖由底部快速“生长”的三维雷达图像证据,为冰盖稳定性与海平面变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亮点四:创南大洋调查历史新纪录
此次考察队对南大洋的科学考察,在项目数量、作业时间、考察里程、样本质量和覆盖范围等方面,均创造了我国南极考察南大洋调查近30年来的历史新纪录。本航次大洋考察是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专项正式实施以来的第一个南极考察航次,也是历次南大洋调查中专业项目最多、任务最重的一个航次。考察队圆满完成了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的综合考察任务,获得6个断面64个站位的物理海洋数据和生化样品,地质取样41站,生物拖网38站,重、磁测线2000余公里,24道地震测线650余公里,在东经73°断面上实施物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化学和生物联合调查,这是我国南大洋考察面向海洋资源环境目标,实现多学科融合考察的一次成功尝试。
亮点五:机器人“走”出第一步
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风能驱动机器人——“极地漫游者”在南极中山站附近冰盖上“走”出了第一步。“极地漫游者”可在风能发电驱动下实现不间断昼夜行走,可以跨越半米以上高度的障碍物,并在冰盖复杂地形下进行多传感器融合的自主导航控制以及通过卫星链路进行遥控,为中国未来建立智能机器人化的无人值守科考站奠定基础。
亮点六:初步确定我国南极新站位置
此次南极科考期间,考察队还基本完成了新站选址这一重要任务。考察队员在南极罗斯海区域、内陆冰盖考察途中和南极毛德皇后地完成调研,并初步确定了新站位置,为我国“十二五”期间实现新建南极考察站目标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