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居民点整理评价内涵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技术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经济、社会、技术的可行性分析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先行工作。可行性分析包括技术上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建设的可能性。通过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方案进行技术分析与论证,对项目建成后的效益进行预测和评估,为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努力实现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最佳。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可行性分析包括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分析与评价,最后进行综合效益的评价。
2.农村居民点整理经济效益分析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评价,应包括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两部分。财务评价是指在国家现行的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条件下,计算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效益和费用,分析方案对农村居民点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需求程度、盈利水平等,以考察方案在财务方面的可行性。国民经济评价在合理配置国家资源的前提下,从国家的整体利益角度分析整理方案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以考察方案在国民经济中效益及经济合理性。
2. 1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财务评价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财务评价包括投入量和预期效益的计算评价。其中投入量包括规划设计、资料调查费用;对废弃、非法占地及与村镇规划不符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改造费用;农村内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对由于规划需要拆除的、或迁村并点的农村居民点的农民进行补偿的费用。预期效益包括整理出的耕地产出、乡镇企业集中带来的效益、非农建设用地占用的收入、其他收益。
(1)投入量。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投入量也就是该项目的投资估算。
①规划设计、资料调查费用。该项费用主要包括进行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之前进行的规划编制工作,包括村镇规划费用、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规划费用(此项规划应该是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的一部分),以及调查资料的费用。该项费用因当地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区域面积、规划设计标准的不同而不同,例如:规划设计越详细,设计费用也就越高。
②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改造费用。该项投资主要用于废弃、非法占地及与村镇规划不符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退宅还耕或用于其它非农业建设用地。针对农村中存在的“空心村”、一户多宅和人均用地面积严重超标的现象进行的整理;另外,对于自然村合并的整理项目中的旧居民点进行的整理。此投资主要用于拆除废弃建筑物,并将其整理成为耕地或其它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标准。
③农村内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该部分主要用于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完善农村内部建设必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所需的费用,公共基础设施包括:道路、给水、排水等。这些基础设施投入量根据村镇规划中设计的建设项目的规格,结合工程量定额,计算总投资。
④对农民进行的补偿。补偿费的对象包括由于规划需要拆除农民住宅,由于迁村并点导致农民原有住房被拆除,需另建新房的农户等。补偿的标准可借鉴《城市房屋拆迁条例》中第二十三条规定拆迁补偿的方式可以实行货币补偿,也可以实行房屋产权调换。第二十四条规定货币补偿的金额,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以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具体补偿范围及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实行房屋产权调换的,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应当依照规定,计算被拆迁房屋的补偿金和所调换房屋的价格,结清产权调换的差价;拆除违章建筑和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不予补偿;拆除未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2)预期净产出。预期净产出是指项目在未来的预期收益。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预期产出包括整理出耕地产出、非农建设用地占用的收入、乡镇企业集中带来的效益等。
①整理出的耕地产出。此项收益在测算中,用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增加的耕地面积与该地区前三年平均的单位面积标准粮食产量相乘,得出每年增加的粮食产量,根据平均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每年的收益情况。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农村人口不断增加,农村的用地规模也会相应的增长,整理出的耕地有一部分必将被村庄发展所占用,因此,该项收益并不是每年均等,而是逐年递减的。至于减少多少,可根据村镇规划中的村庄发展占地规模确定[2]。也可以按下式直接计算:
R= (ΔS-Sc)×r
式中:R——当年新增加的年纯收入(万元)
ΔS——每年整理增加耕地面积(公顷)
Sc——当年用于村庄发展占用的耕地面积(公顷)
R——当地平均单位耕地面积年纯收入(万元)
②非农建设用地占用的收入。自古以来农村居民点的发展都是以占用大量的耕地为代价,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许多控制村庄不断外延的政策,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在近期内不可能杜绝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现象。只有通过土地整理来弥补耕地的损失,因此,居民点整理出的土地有一部分要作为村镇发展的后备资源,这样就可以减少耕地总面积的减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增加了粮食产量.作为村镇发展的建设用地可以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土地的利用类型(居住、商用),收取相应的费用[2]。
③乡镇企业集中带来的效益。乡镇企业用地分散,资源利用率低,乡镇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日前,我国乡镇企业80%分布在自然村落,12%在集镇,7%在建制镇1%在县以上城镇。由于村镇无统一规划,批地的随意性很大,造成乡镇企业用地十分分散,不仅使乡镇企业能源利用率降低了40%,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了20-30%,行政管理费增加了80%,而且用地规模增加了1/3,最终表现在资金利用率比相对集中降低了20%左右。同时还导致乡镇企业的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过整理使乡镇企业集中到工业园地区,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2]。
④其他收益。整理后的土地一部分作为耕地,则其收益就是①中所提到的耕地的粮食产出。若整理后的土地作为建设用地,其收益表现为土地的出让价格或拍卖价格(该项收益的地区差异很大,应按实际情况进行确定)。若建成农贸市场或集体乡镇企业,则其收益是持续发生的,由农贸市场的规模和乡镇企业的效益来确定每年的收益情况.
(3)财务评价的主要指标
①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财务内部收益率是在方案计算期内可以使各年的现金流量的净现值累计等于零的折现率。它反映了方案所占资金的盈利率,是考察方案盈利能力的主要动态评价指标。其表达式为:
其中式中:CI——现金流入量
CO——现金流出量
——第t年的年净现金流量
n——计算期
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可根据现金流量表中的净现金流量,用内插法计算求得。将求出该方案全部投资的内部收益率与行业的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折现率()比较,当FIRR大于或等于
时,即认为项目盈利能力满足最低要求,财务可行。
②财务净现值(FNPV)。财务净现值,是指项目按行业的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目标收益率,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折算到开发活动起始点的现值之和。它是考察方案在计算期内盈利能力的动态评价指标。其表达式为:
净现值可根据项目现金流量表计算求得。净现值大于或等于零的方案是可行的。
③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就是指通过资金回流量来回收投资的年限。标准投资回收期是国家根据行业或部门的技术经济特点规定的平均先进的投资回收期。追加投资回收期指用追加资金回流量包括追加利税和追加固定资产折旧两项。该指标是考察项目在财务上的投资回收能力的主要静态评价指标。其表达式为:
T=C/R
式中:T——投资回收期(年)
C——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投资(万元)
R——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增加的年纯收益(万元)
投资回收期不反映项目回收期以后项目收益能力大小,对方案进行初步评价作为辅助指标。例如:投资回收期相同的两个项目,一个投资回收期后就没有收益了,但另一个投资回收期后若干年还有收益,但用此项指标进行评价时,两个项目的评价结果相同,这显然不合理,因此此项指标并不能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情况,只能在方案的初步评价阶段作为辅助指标。
2.3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国民经济评价
农村居民点整理除了进行财务评价以外,同时进一步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国民经济评价是按照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国家整体角度考察项目的效益和费用,用货物影子价格、影子汇率、影子工资和社会折现率等经济参数,分析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农村居民点整理国民经济评价中的效益是指农村居民点整理对国民济所做的贡献,即农村居民点整理为国民经济提供的总经济效益,它包括直接效益和由项目引起的间接和相关效益。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直接效益主要包括增加的耕地资源,增加了粮食产出,并用影子价格计算出的经济价值。间接效益主要包括: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带来的收益,农村建设用地土地使用价格的上涨而带来的收益、整理后的乡镇企业集中节省了生产成本而获得的收益。国民经济评价时的费用的计算应按国家为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所付出的真实代价来计算,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直接费用就是指项目本身的直接投资,可以影子价格计算的经济价值,即财务评价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投入部分。间接费用是指国家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付出的代价,而项目并没有实际支出的费用,例如:国家修建的防护林,以及国家通向村庄的给排水管道、供电设施以及位于乡镇的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的费用。
国民经济评价的指标有: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 )、经济净现值(ENPV)等,其计算方法和财务评价指标相似,只不过是其中的费用和效益计算不同,并且经济净现值计算中用的折现率为社会折现率。
3.农村居民点整理社会效益分析
项目社会效益评价是指投资的社会效益,是指投资项目的建设和运行对社会发展、资源、生态、环境、就业、分配等方面带来的影响。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我们将我国项目社会评价定义为不包括经济评价的社会评价。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除带来经济效益以外,客观上还存在着社会效益。由于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主要目的是整理闲置土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及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因此该项目的经济效益不会很大,主要是以创造社会效益为主,如果只对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而忽视其社会效益,对项目的评价势必会带有片面性。因此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社会效益评价是很有必要的。
农村居民点整理社会效益评价两部分进行,一是定量评价,二是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评价框架见图3-1。
(1)农村居民点整理社会效益定量评价
农村居民点整理社会效益定量评价主要包括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产品的总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对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的指标。
①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大,随着现代农业的推进,农村存在着许多失业和隐性失业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居民点整理可以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主要表现在:首先,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出大量耕地,在这些耕地进行现代农业生产,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其次,由于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是一项投入量大,建设期长的项目,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就业难的问题。该指标定量分析的表达式为:
②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产品的总产量
由于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首要目标是整理出耕地,缓解了耕地日以减少的趋势,保障粮食安全。因此,农村居民点整理进行社会评价时,应分析单位投资增加的耕地面积以及提供的农产品的增量。但是整理出的耕地可以用于不同的农业项目,导致农产品的品种很多,为了便于对指标进行童化,并进行方案比较,可以计算一组折粮系数,把各种农产品数量按相应的折粮系数折算成某种粮食产量,该粮食产量我们称其为标准粮产童。各种农产品的折粮系数,主要考虑农产品的分解成本及各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来确定[2]。
单位投资所增加农产品产量指标计算公式为:
③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合理的利用村庄的闲置和废弃地,建立乡镇企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可以把整理前农民的收入与整理后农民的收入进行对比分析,作为社会效益评价的一个指标。
④对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的指标
一般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交通不方便。通过整理完善了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改善交通条件。交通条件指标可用整理后各级道路的增加量来量化;通讯条件的评价可以用通讯水平影响的变化率即:(现有电话台数-原有电话台数)/原有电话台数*100来表示;给排水设施的评价用给水保证率和排污容量来表示。
(2)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定性评价
①促进新农村建设。通过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转变农村的生活方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村庄经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农村住宅,新村庄、新集镇,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全面发展。
②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我国农村居民点分散,不利于城乡之间的交通发展、信息沟通以及生产与生活等方面的交流,其成为城乡之间协同发展,缩小差别的重大障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工业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作用。经过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进行迁村并点使富村带动穷村共同发展,是缩小贫困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整理可以改善农村条件,缩小城乡差别,推进乡村城镇化,并减少了基础设施的投资,为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4. 农村居民点整理生态效益分析
生态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狭义上指自然生态和资源环境的改善程度,集中表现为环境质量的提高。广义还包括生态活动的经济效益,称之为生态经济效益。不仅表现为环境质量的提高,而且反映经济活动的盈亏状况。
生态效益体现着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农村居民点整理应着重考虑生态效益。随着生态农村理念的提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农村经济繁荣和农业产业持续发展的保证。生态破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极大的,而且生态破坏在一定情况下是不可逆的。因此,农村居民点整理要着重注意生态环境的评价,尽量避免在整理过程中的大的生态破坏。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环境效益可以从农村环境的改善、环境清洁度、绿化覆盖率增加,农村居民点整理后周边农用土地相对增加等方面进行分析。
(1)农村环境的改善。农村缺乏合理的规划,功能分区没有合理规划安排,养殖以家庭圈养为主、污染企业与居住区没有明显的隔离带;基础设施不完善。通过整理改变现状,一方面,按照居民点的环境设计标准进行规划,实行功能分区建设,建设乡镇企业园区,改变了原来乡镇企业用地分散,选址随意的局面,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另一方面,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给排水设施,修建排水管线,减少了污水对环境、地下水体、土壤的污染,维护农村生态环境。
(2)环境清洁度。通过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进行严重污染的乡镇企业合理规划,统一布局,减少周围环境的污染,改善地下水质量。该指标量化可以采用以下指标:测算整理前后乡镇企业的排污量及对周围水体或土壤的污染指标,以及整理前后地下水的污染物含量。开发沼气能源,营建薪炭灌木林,扩大煤炭的使用量,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可采用整理前后的空气清新度来量化该项指标。
(3)绿化覆盖率的增加。按照现代农村居民点的规划,生态绿地是一项重要设计内容,要有全面的绿化规划。小城镇住宅区的绿地率一般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不低于1.5。农村居民点中绿地主要分为:公用绿地(主要是街道绿化)、局部绿地(宅旁和各种建筑物旁的绿地等)、防护绿地(护村林、生产建筑物的隔离林带及其他防护意义的林带)。在农村地区可以充分发展庭院产业,以提高经济和生态两方面的需求。因此通过整理增加了居民点的绿化面积。绿化覆盖率的增加用下式计算:
绿化覆盖率=某区域绿化面积/该区域总面积
绿化覆盖率的增加值=整理后农村绿化覆盖率-整理前的绿化覆盖率
5.农村居民点整理综合效益分析[1]
项目的综合效益反映项目的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效益情况。对农居点土地整理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别进行评价之后,应该对项目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以确定项目的可行性。
综合评价首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由上述讨论的各项指标组成,即:
综合评价的步骤为:
(1)用德尔菲法或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分别用Wa, Wb, Wc, Wa1,Wbi,Wc1……表示。
(2)把各指标值进行处理,使不同量纲的定量和定性指标具有可比性。其步骤如下:
第一步,建立方案因素集:U={A, B. C},其中:A={Al, A2, A3, A4},B={B1,B2,B3, B4},C={C1,C2, C3}。
第二步,对各子因素赋分。定性指标可以按照其指标的影响程度不同,定量指标按照指标数值的分布情况,把其数值分为若干个等级.使每一等级对应一个分值,所赋分值就是项目的此项因素所处等级所对应的分值。例如:环境清洁度分为:{非常清洁,较清洁,不清洁},分别对应分值:{90分,70分,50分};若项目环境清洁度由专家确定为较清洁,则该项指标的分值为70分。财务净现值分为:{>40万,(20万,40万),(0, 20万),<0},分别对应分值:{90分,80分,60分,40分}。若项目财务净现值为10万元,则该项指标的分值为60分。
对于因素等级和分值的确定应按照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上只是举例说明赋分的方法,数据并没有实际意义。
第三步,计算总分值。将各因素的分值分层次进行加权平均,得出最终的评估总分值。
(3)确定项目的可行性
建立评判集,V={v1, v2}={>70分,<70分}={可行,不可行}。最终确定项目的可行性。
6.伊宁市农村居民点整理评价分析
6.1 研究区域状况
伊宁市地处新疆西部,位于被称为“中亚绿岛”的伊犁河谷的中部,东西宽35.5公里,南北长52.08公里,总面积675.5平方公里。辖八乡一镇,四十七个行政村,总人口43.36万人。是伊犁河谷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贸、旅游的中心。伊宁市北靠巍巍的科尔斯琴山,南邻静静流淌的伊犁河,四周是肥沃的土地和一望无际的草原、森林,风景优美,民风淳朴,被誉为“塞外江南”。是我国与中亚地区、欧洲国家对外贸易的桥头堡,拥有三个国家级的对外贸易口岸,分别是霍尔果斯口岸、都拉塔口岸、木扎尔特口岸,形成纺织品、家用电器、食用植物油、箱包和鞋类的集散地。
2007年,伊宁市生产总值达到47.9491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6.77亿元,占伊犁州所辖地区生产总值的10.784%。在伊犁州直属县(市)中,伊宁市生产总值高于奎屯市、塔城市、乌苏市、阿勒泰市、伊宁县等12个县(市)。伊宁市人均生产总值为11069元/人,比2005年增加了1525元,仅次于奎屯市的平均水平(23705元/人),高于伊犁州人均生产总值的平均水平(10345元/人)和伊犁州直属县(市)的平均水平(8083元/人)。
2007年,伊宁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是3.38亿元、13.30亿元、31.27亿元,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05:27.74:65.21,与2006年的产业结构水平相比,产业结构进一步趋于优化,即第一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基本保持不变,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见图6-1)。
伊宁市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产业结构使得伊宁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行道,必然会引起土地需求紧张,因此,在伊宁市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很大的必要性,选择作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研究区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6.2 经济效益分析
伊宁市各乡镇农村居民点整理经济效益仅从财务方面进行分析。采用投入产出现金流量分析方法确定整理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经济效益的可行性。投入产出现金流量分析采用财务指标分为投入指标和产出效益指标。投入指标包括改造费用、废弃地整理费用、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拆迁补偿费用。产出效益指标耕地收益、工业产业园区建设收益、其他收益。
伊宁市各乡镇农村居民点整理改造费用为1万元/公顷,废弃地整理0.5万元/公顷,基础建设费用1万元/公顷,拆迁补偿费250元/ ,平均每户补偿面积200
,各乡镇拆迁户数根据新农村规划调查确定。耕地收益为整理成耕地的面积与年产出的乘积。根据调研伊宁市平均每公顷耕地的收益为15000元,整理成耕地系数根据各乡镇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业产业收益为整理为建设用地对外租赁费用,建设用地租赁费用60万元/公顷。其他收益根据乡镇实际情况确定。各乡镇农村居民点整理现金流量表见附表1-1—附表1-7。
根据各乡镇现金流量表,结合第五章节关于财务内部收益率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各乡镇农村居民点整理财务内部收益率和财务净现值,见表6-1。根据其他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收益经验,确定基准收益率为10%,通过表6-1,我们看到各乡镇的内部收益率大于10%,伊宁市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经济可行。
6.3 社会效益评价
(1)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进行农村废弃地、空闲地和需拆迁房屋进行整理.以及土地整理后兴建的乡镇企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共计增加约2000个就业机会。
(2)增加了粮食产出。通过村庄整理,整理出了许多耕地,各乡镇整理耕地率可达到60%—70%。在经济效益评价中已经做了具体分析,按每亩产标准量600公斤,规划期内的粮食总产量为4300吨,用于耕地整理的总投资为300万元,单位投资增加粮食产量为每 100元增加14.3公斤标准粮。整理后增加的粮食产量能持续儿十年,因此单位投资的粮食产量更多。
(3)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整理开发的鱼塘以及整理出的耕地,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农民的平均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4)基础设施完善水平提高,农民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整理过程中新建给排水设施,改变了原有的污水满街流的现象;增加绿地覆盖面积,农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增加农村的公共服务实施,丰富农村精神文明,有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缩小了城乡差距。
6.4 生态效益评价
农村居民点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是营建新型农村聚落,整治、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改善人地关系。按照现代农村居民点的规划,生态绿地是一项重要设计内容,同时通过工业集中,减少了环境污染:农村居民点整理后周边农用土地相对增加,为农村生态系统的建造和维护奠定了物质基础。
6.5 综合效益评价
根据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综合效益评价方法进行计算,得出各乡镇整理综合效益评估分值(详见表6-2)。通过表6-2,伊宁市各乡镇农村居民点整理综合效益评估值评判集中大于70分为可行,说明伊宁市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是可行的。
7.小结
耕地保护、粮食安全日益严峻的国家形势下,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作为土地整理的一种类型也逐步被提到议事日程,是我国社会经济大环境发展的结果和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但是农村居民点整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测算等,目前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测算仅仅是从理论上的测算,不利于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的实施。农村居民点整理效益评价结合整理区域的经济社会情况,评价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的适宜性,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为整理项目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因此,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适宜性评价具有很强的实践和现实意义。
附表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整理潜力与效益分析方法研究[M],2001.
[2]宫攀.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初步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
[3]李岩,赵庚星.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其应用.农业工程学报,2006.10
[4]李金成.土地整理效益的层次分析法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2007. 5
[5]覃事娅,尹惠斌.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山东国土资源,2007.2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