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获评全国节约集约用地模范县后,高密人兴奋了许久。这份荣誉,凝聚了他们无数的心血。
一年多时间过去了,高密人早已从当初的兴奋中平静下来,但他们的步伐却不曾有片刻停留。他们不断发力、不断创新,打造着节约集约用地“升级版”。
9月,秋意正浓,记者来到了这个节约集约用地的典范——高密市。
产业规划升级:平面土地长“高”
高密市夏庄镇月潭路与潍胶路交汇处,一片开阔的工地上,12栋6层高的楼房拔地而起,其中6栋已经竣工。渣土车进进出出,工人们忙忙碌碌。
高密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利用科科长曾艳军告诉记者,这是正在建设的城北工业综合体,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为潍坊市的工业“明星”。
走进一栋已经封顶的大楼,4.3米高、面积为4200平方米的空间开阔明亮,宽敞的大门足以开进卡车,巨大的电梯连接着上下楼,一条连廊将两栋楼连为一体。按照设计,这些楼层之间可以关闭,容纳的企业可大可小,适合轻工、电子、医药等高新技术企业。招商模式也很灵活,可租可售。综合体一期工程219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今年年底就可以招商运营。综合体建成后,还将配套餐厅、宿舍等生活设施,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以重点产业园区为平台,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抓手,整合各类生产要素,打造高新工业综合体,引领产业升级,这是高密市自被授予节约集约用地模范县以来着力探索的新思路。工业综合体以标准厂房建设为载体,不断强化“立体型”用地意识,在空中产生效益,变“以地招商”为“以房招商”,土地利用实现了从低容积率到高容积率、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综合体规划用地500亩,平均容积率1.11,通过建设高标准厂房和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吸引高、新、特项目入驻,推动土地高效配置、节约集约利用。
“没有这样的工业综合体,很多企业就要乱占地,一家企业占10亩,10家企业就是100亩。”曾艳军深有感触地说。
工业综合体工程还没完工,已经有广东的大企业盯上了,想要整体买下来经营,却被高密市拒绝了。对于高密市来说,工业综合体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的引导示范作用,要远大于其经济价值。
以节约集约用地引领产业升级,同样体现在高密市的开发区建设上。经过多年发展,高密市原有开发区规划已无法满足发展需要。(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然而,面对青岛新机场落户近邻胶州和山东省蓝色经济区的“诱惑”,高密市并没有盲目扩张,而是提出了开发区的“二次创业”,重新进行产业升级规划,而一切规划的基础,都是土地利用规划。“新的产业规划必须符合土地规划,符合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土地方面不符合要求,影响的是整个开发区的招商引资环境和政府的形象。”在高密市开发区管委会,邹怀峰主任说。目前,开发区的一切厂房楼宇建设、招商引资全部暂停,只等新的产业规划完成后再启动。在编制开发区产业规划中,将拒绝一切技术含量低的项目,除了重型机械项目之外,其他都要建多层厂房,尽可能在现有的土地上容下更多的厂房面积。
“三旧”改造升级:低效土地“活”了
天色已黑,高密市城北的埠口片区改造指挥部里却灯火通明,项目部的同志们正在吃盒饭。在这个临时搭建的简易板房里,他们已经连续工作了25天。
占地665亩、有近700户村民的埠口片区,原本是百脉湖的湖底,地势低洼,一下雨就内涝,居住在这里的老百姓叫苦连天。从今年8月开始实施的旧村改造项目,将让他们彻底告别破旧的“城中村”。按照项目计划,这里将建成一个可容纳2万多人的新社区。社区将实现绿化、亮化、美化,并配套建成省级规范化小学、公立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卫生中心和警务工作室。搬迁补偿采取货币和房屋两种方式, 原有60平方米的房屋,如果货币补偿的话可以买100平方米的楼房,回迁则可以换两套75平方米的住房。整个项目下来,政府要补贴7000多万元。由于政策最大程度地维护了搬迁户的利益,再加上项目部同志夜以继日的辛苦工作,只用了25天,已经有93%的村民签订了搬迁协议。
像埠口片区这样的旧村庄改造项目,市里每年都要进行,每个片区由一名市领导负责,实行一级土地开发,拆出净地后实行招拍挂确定开发单位。搬迁资金由市财政和投资方共同出资。
同样,在旧厂房改造方面,高密市对城区范围的企业,适合退城进园、退二进三的,政府在政策资金上进行支持优惠,土地收益全部返还企业,用于项目建设。
旧城镇改造方面,部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小城镇倾斜,政府收益全部拨付镇街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存量土地挖潜力度,整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在“三旧”改造中,政府坚持“零收益”。2012年,高密市确定了14个片区,搬迁改造面积3286亩,今年又确定了12个片区,搬迁改造面积3934亩。目前,共有22个项目352万平方米开工建设。
“如果说政府有收益的话,那么收益的是民心。”高密市市长杨建华颇有体会地说。
三旧改造,改变着高密市的土地利用效率,也改变着高密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科技平台升级:管理效率更高
“咦,这块基本农田保护区里,有人在活动?”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在电脑屏幕前看见大牟家镇官厅村的田间人头攒动,马上将摄像头拉近、放大——原来是农民在收割花生。
这是记者在高密市国土资源局信息服务中心看到的一幕。安装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高清摄像头,田间飞过一只麻雀都看得一清二楚。在高密市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这样的摄像头一共有33处,每个可覆盖5平方公里,摄像头可以360度旋转,24小时实时监控,解决了执法人员不足、监管方式落后的问题。
让记者感到新鲜的还有执法巡查系统。在指挥中心的电脑屏幕上点击“执法巡查系统”,全市的37辆国土资源巡查车所处的位置、正在做什么全都一清二楚。高密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于道河介绍,高密市为全市国土资源巡查执法车辆配备了GPS设备和手持“执法通”设备,在指挥中心就可以对执法车辆进行实时调度指挥,实现了动态监管无盲区,增强了应急处置能力。
高密市倾力打造的12336国土资源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为国土资源工作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这个被命名为“天鹰工程”的平台充分利用了高科技管地手段,融合了呼叫中心、监督指挥、移动巡查、违法用地网上举报、基本农田监管、视频监控会商、国有建设用地和矿业权交易、三维地理信息、数据中心等多个系统,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变得透明而简捷。
“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群众报、视频探”的立体监管格局,对违法违规用地行为“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查处”。2012年,该中心被国土资源部授予部、省、市、县四级百家联创共建“12336为民服务示范窗口”,高密也被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确定为“一个平台、两个市场”建设示范市和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省级推广城市。
制度约束升级:土地关口更严
2013年的仲夏时分,高密市政府下发的一纸红头文件,却让一些乡镇、街区领导们感受到了寒意。根据这份文件,有9个发生了违法违规用地的乡镇、街区,总共要被扣减调拨款4573.6万元。被扣款的乡镇领导们慌了神,纷纷找市长杨建华求情:“市长,这钱扣得我们肉疼啊。”
“不肉疼不行,否则永远都对违法用地抱有侥幸心理。”面对求情者,杨建华统统让他们吃了闭门羹。高密市的违法用地与拨款挂钩制度规定了,凡新发生的违法用地未按期整改的,按照每亩40万元的标准扣减违法用地所在镇(街区)财政拨款,占用基本农田的,占1亩按照2亩计算。杨建华曾经亲自领取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的奖牌,他深知捍卫这份荣誉的不易。
只有实行更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才能让全社会都时刻绷紧节约集约用地这根弦。2012年以来,高密市先后出台了用地承诺金制度,意向用地单位按每亩8万元的标准缴纳预约用地承诺金、征地补偿费等。建立了履约保证金制度,土地竞得人按成交价款的3%交纳用地履约保证金;每半年对建设用地利用情况进行一次清理清查,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和闲置、低效利用土地进行登记、造册,制定整改措施;对发生土地管理秩序混乱或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制止不力、瞒案不报、压案不查等问题的乡镇(街区),停止其规划预审、建设用地申报、土地整理和增减挂钩项目申报及资金拨付、土地抵押登记等土地业务,并对镇(街区)主要负责人进行警示、约谈、问责;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与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相挂钩。
一系列制度的出台和完善,提高了全社会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更构建起了“齐抓共管”的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国土资源工作过去是国土部门的事,现在是党委政府的事,是全社会的事,构建国土资源管理共同责任机制,现在已经上升到了法制层面。”市长杨建华的话掷地有声。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