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县,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县版图面积1449平方公里,总人口40.68万人,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全县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6亩。随着经济的发展,用地矛盾日益凸显。
近年来,英山县委县政府在描绘经济社会发展蓝图的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绷耕地保护这根弦,坚决落实“两个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走出了一条保护与保障的双赢之路。
科学规划 奖惩分明
节约集约用地,规划先行。英山县紧紧抓住土地规划这个龙头,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土地规划修编中,充分征求乡村基层干部和人大代表的意见,邀请省市专家实地调查深入分析,因地制宜地统筹安排各类、各业用地的规模、结构、布局和供应总量,实现土地资源和资产双重价值。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及时把城镇建设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衔接,探索建立了“规划决定供给,供给决定需求”集权威、协调与科学一体的城乡建设规划体系。面对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一步到位,高标准建设分步实施”的总体原则,以集中促集约,依据各村地型地貌、风土人情及产业资源优势安排集中选址,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使英山的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一户一个景、一垸一幅画、一村一集镇”的风格,深受群众欢迎。
英山县还建立了一系列激励监督机制。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上,重点保障进入园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工业项目;对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投资强度和容积率达到规定标准的,行政性收费一律免收,服务性收费按最低下限的50%收取;对旧城改造,使用地下空间的工业用地,适当调减城市设施配套费,调整土地契税、土地有偿使用费,鼓励用地单位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效益;对投资者利用原有存量工业用地,不改变用途,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加收土地有偿使用费;对积极融入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户,政府免费提供规划设计方案,村委会适当调减土地补偿费,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并适当给予补助。此外,加强批后土地的跟踪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并限期纠正;建立项目竣工联合验收制度,对新出让土地实行预登记制度,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盘活存量 控制增量
盘活存量一直是英山县推进集约用地的重头戏。在工业项目建设上,倡导厂房向高空发展,严格限制单层建设。积极推行“零增地技改”和“零增地招商”。鼓励支持在原厂区翻改扩建,增加容积率,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增资盘活”、高效利用存量土地的目标。对因受宏观调控影响,建设资金发生困难,投资能力差,仅停留在签约阶段的项目,想方设法,牵线搭桥,引导合作嫁接。对已经正式供地,又确实无能力按合同约定时序进度投资,导致土地闲置的项目,积极协调,落实补偿,一次性收回闲置的国有土地使用权,重新寻求合适的供地主体。对关停并转的企业等用地,由县土地收购储备交易中心进行收购储备,重新确定土地用途,以招拍挂出让方式适时推出。在全面摸清和掌握存量土地底数的基础上,对闲置的存量土地,进行督察会办,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难以到位的,重新组织招商,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腾笼换鸟”将存量变增量。
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是推进集约用地的另一篇大文章。从2006年开始,英山县就充分利用城南两河口一带大面积的河滩,通过劈山增地,填滩造地,着力打造经济园区。截至2008年底,开发区已开发建设面积1000亩,其中占用耕地不足280亩,各种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启动,现有35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预签落户,总投资规模11.43 亿元 ,累计投入资金4.01亿元。英山县充分合理利用西河沿线废弃多年的公路525 亩,科学编制规划,引导沿线29个村农民建设文明新村62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从红山镇到石头嘴镇的新农村建设“百里画廊”已基本形成,同时节约土地820亩。
规模整理 集约开发
近几年来,英山县委、县政府大规模开展土地整治,扎实推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共成功申报并实施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1个,省级基本农田整理项目1个,低丘岗地改造项目1个,联合投资项目1个,市级联合投资项目4个,市批县级占补项目47个,已整理土地12300亩,实现净增耕地4300亩,新增耕地率达35%,年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对开发复垦整理新增耕地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引进优良品种,加大科技投入,建成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耕地机械化、水利化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英山县大力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实现了保护与保障的双赢。目前,全县通过推行土地招拍挂,盘活存量土地1560亩,安置企业下岗职工5000余人;通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开发复垦整理耕地 12300亩;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迁村腾地856亩;通过劈山填河改造未利用土地为建设用地650亩;通过严格用地审批剔除不合理用地节约土地260亩。城乡土地利用率分别比2005年以前提高了10%、16.7%,县内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基本得到保障,农村人均耕地增加0.05亩,农业耕作条件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一派喜人局面,城镇建设用地有偿使用率达到96%。(陈龙义 沈剑锋 陈 剑)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