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直播 > 2009 >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发布会 > 直播摘要

胡存智: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情况及主要成果

2009-12-24      来源: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2009年12月24日(星期四)上午9:00,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新闻发布会召开。
图为部党组成员、总规划师胡存智介绍调查与评定工作及成果。(陈卉 摄)

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国土资源部在这里召开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新闻发布会,在此,我谨代表国土资源部向与会的各位来宾、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今天能在这里顺利召开这个新闻发布会,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参与本项工作科技人员长期以来的无私奉献,在此,也向他们表示忠心的感谢!

在这个会上,我们要对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所取得的成果向大家做一个通报,发布有关的新闻。今天发布的成果集中体现在《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和1∶450万中国耕地质量等别图等两个标志性成果上。

下面我将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的有关情况向大家做一详细介绍。

首先,介绍一下本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及简要历程

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全面掌握和科学量化耕地质量等级状况,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也是法律赋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对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实现国土资源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上就提出了耕地质量评价的目标。80年代中期,国务院部署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时,也曾试图进行土地质量评价,但由于技术方法、经费、装备和队伍等问题一直未能实施。80年代末,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的技术思路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国土资源部成立后,抓住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机遇,将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纳入了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计划。这项工作在国家层面上,由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行政负责,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组织实施,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具体承担;在地方层面上,省、市、县三级按统一要求,在国家组织下完成各自工作。整个工作从统一技术方法、分省组织实施,到全国汇总工作的完成,历时十年,取得了报告、图件、数据库、数据表册、影像资料和标准样地实物等一系列丰富成果。全国共投入人力130多万,资金约4个多亿,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2亿。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是继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摸清了土地数量和权属后,国家统一组织的对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进行的第一次全面调查与评定,形成的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填补了全国耕地质量等级研究的空白。这项工作是国土资源领域完成的一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规模上、技术上都是国内外少见的,是一项系统的、原创性、应用性都很强的科技工作,对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今天的发布会标志着一个新的起点,“从此我国耕地保护和管理进入数量、质量两手并举新的阶段。”

第二,重点介绍本项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一方面,从评定结果来看,通过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全国耕地平均等别为9.80等,等别总体偏低。本轮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自2001年至2006年分批分省部署开展,由于调查与评定时点不完全相同,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的耕地总面积为1.25亿公顷,其中以7至13等耕地为主,面积均大于1千万公顷,占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总面积的78.10%。

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优、高、中、低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67%、29.98%、50.64%、16.71%。从优、高、中、低等地在全国的分布来看,优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广东、湖南等3个省;高等地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苏、山东、江西、浙江等5个省;中等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四川、山西等5个省(区);低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贵州、陕西等4个省(区)。

总体来说,我国耕地质量等级呈现以下基本特征:其一是总体偏低。我国耕地平均等别为9.80等,低于平均等别的10至15等地占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总面积的57%以上,生产能力大于1000公斤/亩的耕地仅占6.09%。其二是集中性。我国耕地分布集中特征显著,沿燕山、太行山、大巴山(即我国地貌的第二阶梯前沿)以东地区,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耕地。根据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结果测算并确定了全国52片耕地集中分布区域,这些地区耕地约10亿亩,其中6亿亩可灌溉。其三是复合性。我国83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中,有73个分布在全国52片耕地集中分布区,即我国最强劲的经济发展区域与最需要保护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分布区域在空间上是复合的。

第二方面,从成果层次上看,有国家、省、县三级,部分地方还有地(市)级调查与评定成果;在成果形式上,各级都形成了农用地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文字报告、图件、数据表册、数据库、标准样地实物等。据统计,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形成县级以上成果报告5000多本;各类成果图件3万多张;县级数据库含分等单元1000多万个,每个单元50-80个属性,共6亿多个基础属性数据;国家级数据库含分等单元30多万个,每个单元42个属性,共1200多万个属性数据;此外,还建立了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体系,其中国家级样地约500块、省级样地约5000块、县级样地约5万块,这些样地将成为长期监测对象和直观判断等级的标志。

今天我们所发布的《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和1∶450万中国耕地质量等别图是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中最为核心的成果。

第三方面,从成果应用取得的成果看,在部署推进全国农用地分等工作的同时,我们积极探索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的转化应用,一直高度重视构建服务于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耕地保护新机制。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做出了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的规定,使耕地质量管理从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也为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成果应用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条件。借此机会,我们加快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部署开展了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基础工作和试行工作;二是《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将耕地质量等级成果作为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建设占用耕地比选、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实施耕地差别化管理的重要依据;三是在《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中要求应用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调整划定基本农田,确保调整后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级有所提高;四是《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在考核耕地保有量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补充耕地的面积与质量两个考核标准,并要求将耕地质量等级数据作为考核补充耕地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五是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信息报备系统中明确将项目区建设前后耕地平均质量等级和新增粮食产能作为备案信息。

第三,下一步工作考虑

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的全面完成为实现土地资源管理从定性向定量、从不全面到较全面、从数量管理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管理转变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来之不易,当务之急是对成果进行深度开发,组织推广成果应用,使成果在各领域的应用落到实处,加强耕地质量等级动态管理。

展望未来,我国土地评价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一是以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为基础,建立全国农用地等级更新制度,构建农用地等级和产能动态监测体系,建立农用地等级和产能年度报告制度;二是开展重点区域和重点任务农用地等级和产能的全面监测,形成分区域分重点的农用地等级和产能状况年度报告,为国家战略研究和宏观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三是加强农用地定级估价工作,探索市场机制配置农用地资源的新机制,为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保障;四是拓展农用地分等领域,探索其他农用地分等的技术方法;五是进一步加强成果在耕地保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等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为实现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并重管理提供支撑。

借此机会,向给予我们支持的各大媒体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希望在座的各位继续给予我们支持,扩大成果宣传,关注我们的发展!谢谢大家的光临!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