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科技发展的历史,也是一代代科学家不断继承创新、超越前人的历史。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16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11次院士大会上的这一席话,让人感慨万千。
历史一次次证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事业发展和行业进步的前景与潜力,没有人才,再美好的蓝图也只能挂在墙上,而薪火相传,人才辈出,才是事业兴旺发达的真标志。在我国国土资源科技发展史上,凡是产生重大影响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项目,都凝聚了几代人才的心血和智慧,可以说,正是人才荟萃的团队和代代承接的人才梯队,成就了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罗布泊地区钾盐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成就了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大陆科学深钻的科技集成与创新》,成就了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
人才是宝贵的资源,是发展的希望。21世纪的今天,人们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国内外的激烈竞争,还是各行各业的激烈竞争,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国土资源领域也不例外,这个系统与行业的未来,同样取决于其能否始终如一坚持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能否造就一大批爱岗敬业并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人才。
古语说得好:“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然而,怎么才能从“终身”之长远考虑,多树人,树好人?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有几个关键词给出了答案:一要发现人才,要“不拘一格,慧眼识才”;二要培养人才,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三要提携人才,要“虚怀若谷,举贤荐能”;四要放手使用,“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广揽英才,为他们奋勇创新提供舞台,为他们加快成才铺路搭桥”。
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已经走出了人才断层的低谷。当前,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促进人才进步成长的政策制度相继出台。但是,就国土资源领域来说,与这个重要行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相比,我们在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上还存在薄弱环节。正如徐绍史部长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团参观考察地科院时指出:“高端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地质科技创新和地质人才培养的任务非常繁重,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
当然,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已经做了不少架桥铺路的工作,比如,2002年启动的“百人计划”,在“十一五”期间遴选出106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和157名青年科技骨干,如今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土资源科技工作的重要力量。为推动《国土资源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落实,国土资源部刚刚出台了11个重点人才工程和计划的实施方案,对培训、支持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国土资源经济复合型人才、地质勘查一线紧缺人才、土地科技紧缺人才及党政干部、执法监察人才、地质灾害防治专业人才、国土资源信息技术人才等,都作出了详细规划,既有具体目标,也有保障措施。
人才的成长和作为,需要青年人自身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也需要老一代科学家志存高远、甘为人梯。历史上,那些受人敬仰、硕果累累的专家学者,几乎都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是“言传身教”、“虚怀若谷”的,他们当中有享誉世界的伟大地质学家李四光,有被称为“中国现代地质之父”的丁文江等。我们相信,在制度保障与人才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再加以薪火相传的良性人才发展环境,国土资源领域必将人才辈出,国土资源事业必定基业常青。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