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11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16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11次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对科学家们说:“只有具备强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全球日益激烈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才能真正建成创新型国家,进而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
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明白了两件事:第一,当今世界,各国都在为克服全球共同面临的能源资源等重大问题而加大科技力量,抢占制高点,争取主动权。如果我们在竞争中败下阵来,未来中国的跨越式发展会遭遇更大障碍,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会更大。第二,中国正处在非常关键的战略机遇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造就了腾飞的中国崛起传奇,而由于快速发展引发的矛盾也同时出现,没有科技创新和人才储备作为支撑,这种发展便不可持续。
正因为如此,胡锦涛总书记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取得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的重点成果。要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加强战略高新技术创新,发展空天战略高新技术,保证我国有效进出与和平利用空间;发展海洋战略高技术,提高我国海洋经济水平,保护海洋航运安全,开发深海资源;发展生物安全应对技术,有效防控对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生物威胁;发展信息网络战略高技术,建设基于网络信息的社会态势预警、分析、监控、应急体系,维护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科学创新;在生命科学、空间海洋、地球科学、纳米科技等领域力争取得原创性突破。要加强先导技术研究,在关系长远发展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关键领域,力争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国土资源工作支撑各行各业,影响千秋万代,和国家发展密切相关,与民生需求紧密联系。可以说,总书记要求的创新内容,无一不对应着国土资源科技的发展:如用于国土资源管理的航空遥感技术,用于深部地质找矿的深钻技术,用于海洋矿产资源调查的技术,用于防治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技术以及前沿性、基础性的地球科学的研究发展等,无一不影响着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今天和明天。
人类社会进步从来都与创新有关。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对科技支撑的要求越高,对科技创新的要求也就越高。我们已经走过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简单学习模仿阶段,“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部牵头承担了国家863、973和支撑计划等20多项重大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国土资源科学进步奖300余项,在土地、矿产与海洋资源、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地球科学前沿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理论和应用成果,为国土资源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特别是“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对全球地学尤其是资源环境、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国际地学界高度关注和激烈竞争的热点前沿领域。它攻克了长期悬而未决的地质理论难题,而且填补了我国地质调查最后一块空白区。这样的创新性成果,不仅具有全球性科学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经济和社会效应,是对我国地质找矿事业的重大贡献。
放眼全球,中国国土资源科技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一,资源能源消耗量明显增加,耕地与粮食安全警钟再次敲响,低碳经济呼唤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保障资源安全供应已经成为国际科技发展的核心。其二,地球科学研究空间范围不断拓展,形成了完整的“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的研究体系,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进入各国地球科学研究重点,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与应用成为解决当代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其三,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国际国土资源调查、监测和管理工作发生了重大调整,信息技术、航空及对地观测技术等高新技术成为了解和把握资源与环境的态势,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紧缺、环境恶化、人口剧增、灾害频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希望国土资源科技工作者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攻克前进路上的难关,借助这样的动力,迎头赶上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步伐。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