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会在社会的转型期出现“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巨大感召力,这就是文化的特殊力量。
今日中国,已经连续经历三个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如何保持发展动力的“可持续”,如何让这种繁荣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让每个人在这个时代能够感受进步的自信,享受社会全面发展的成果,是当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吸引了全球目光,会议鲜明地提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主题,对中国未来文化发展战略谋篇布局,吹响了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的进军号。
站在这样的高度理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土资源部党组在全会结束当晚即召开会议,传达学习研究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讨论国土资源系统和地勘行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工作方案,行动之迅速,力度之大,充分体现了部党组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高度认知,也体现了部党组要用文化的力量推进国土资源各项工作的设计思路和决心。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来我部视察时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国土资源工作支撑各行各业,影响千秋万代。站在这样的高度研判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梳理总结国土资源工作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谋划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方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面临很多难过的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资源需求刚性上升,资源供给刚性制约日益明显,客观产生了一些“重大的、复杂的、紧迫的问题”。对这样的问题,怎么看,怎么干,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智慧和能力的大考。在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座谈会上,徐绍史部长曾明确表示:国土资源管理中遭遇的资源供需矛盾、利益协调困难、违法违规反弹、粗放浪费严重等问题,只是保障发展、保护资源“两难”局面的一些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应从体制、机制、法制的缺陷中探寻。而要从体制、机制、法制的层面寻求破解难题的方案,最基础的前提就是要提高国土资源文化的软实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中提出,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文化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内容。文化对人的社会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巨大渗透力,让人们对文化建设的作用充满期待。事实已经证明,得力的文化建设必然会产生凝聚作用、导向作用、约束作用、激励作用和提质作用,强有力的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必然会提振国土资源人攻坚克难的士气,增强国土资源队伍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其实,在以往的工作中,各级领导已经强烈意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提升国土资源文化建设水平的必要性,国土资源文化建设通过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平台和互联网站、手机报、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广为传播,深入人心;地质文化建设、督察文化建设和机关廉政文化建设渐成气候;像广东省国土资源系统的“大地清风”和广西省国土资源系统的“树标杆”等文化建设也正在全国蔚然成风、全面开花。
新形势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也督促我们更加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国土资源文化建设途径。
部党组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行动”,向我们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犹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会为中国迎来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国土资源文化建设也将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推动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大发展,就是要建立健康向上的价值体系,以奋斗为荣,以廉洁为荣,以敬业为荣,以贡献为荣;就是要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讲团结,讲道德,讲责任,讲科学;就是既要坚守并发扬国土资源人的光荣传统,又要有海纳百川,在思考和判断选择中有勇于而且善于“走出去”、“请进来”的宽广胸怀;就是摒弃一切固步自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手段,让国土资源事业永远充满激情和生机活力。
让我们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东风,吹响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号角。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