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勘测规划院文化建设搞得好,在山城重庆名不虚传:2008年全市“国土房管人爱红歌”合唱比赛,16支决赛队伍,他们独占鳌头;代表重庆国土房管系统参加全市广播体操比赛,获一等奖;获得了“全国模范职工之家”、“重庆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标兵”、“重庆市劳动创新奖状”等荣誉称号。
一个仅有300多人的单位,缘何能把文化建设搞得这般出色?该院党委书记李集庄说,主要是坚持创新,发动群众,人人参与,而且持之以恒。
创新思路,把文化建设作为凝聚人心的大事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勘测规划院如何发展?该院发动群众展开大讨论。大讨论,在全院掀起了一股“文化风”,形成了“质量立院,科技兴院,人才强院,文化促院”的发展思路。“文化促院”就是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工程,突出文化是促院之魂。
院党委明确,由党委书记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创建办公室协调落实,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抓窗口、带系统、促行业的工作格局。同时,围绕勘测规划院的改革发展总目标,适时制定阶段性目标,扎实推进,层层落实责任,确保院的文化建设年年有新措施、新进步、新成果。
院领导班子重视文化建设,积极倡导“人格文化”。在倡导“人格文化”时,领导率先垂范。在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中,领导班子成员刻苦学习,做出了榜样。院长张孝成获得国家测绘局测绘奖章和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马泽忠博士获得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称号;遥感所主任工程师周志跃被评为国土资源部“十一五”科技先进工作者。
创新机制,文化融合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
作为技术密集型的国土资源和房屋勘测规划院,不仅重视科技工作,而且强调文化融合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开展和谐房测活动中,该院科技人员讲诚信,始终坚持依法测绘,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该院开展科技创新,推广“3S”新技术,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房产综合处理系统,面积计算科学可靠。开县一家房地产开发商想“增加”房屋面积,对测量技术人员说好话,表示给好处。测量人员不为金钱所动。群众说:“这样的测量人员我们信得过。”
该院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建设,出台了《职工职业道德规范十条》,编写了《测绘职工职业道德规范手册》,制成卡片,发给职工。
文化融合科技,文化更具魅力,科技更显威力。该院加强“3S”技术集成应用研究,国土资源管理从被动查、集中查逐步转向主动监管、经常监管,使违法违规用地现象减少。武隆鸡尾山“6·5”山体垮塌,矿工被困。该院临危受命,启动无人机遥感监测。该院还用无人机对重庆城口庙坝滑坡和四川万源、绵竹等地质灾害进行遥感监测,为当地政府抢险救灾提供资料,受到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好评。
文化融合科技,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该院科研硕果累累。其中,3项获国土资源部科技二等奖,2项分别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GIS协会优秀工程奖银奖、中国测绘学会优秀工程奖铜奖,14项在重庆市国土房管局获奖。科研出成果,更出人才,该院已涌现“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入选“国土资源部百名科技人才计划”1人,“国土资源部青年科技骨干”2人,“国土资源部技术能手”1人,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2人,入选“重庆市国土资源系统专家库”11人。
文化融合科技,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院总收入年均增长9.3%,利润年均增长6.5%,职工收入年均增长3.9%。
创新阵地,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深入人心
近年来,该院每年都投入200多万元,为文化“建场子”。针对科技人员多、野外一线职工比较分散的情况,该院创新阵地,让职工有文化活动场所,有提高文化素养的平台,有获取精神食粮的载体。
——实施健身工程。调整办公室,创建设施完备的健身房,让职工在工间有活动场所;组织职工体检,经常开展体育活动。
——实施人才工程。创建“外引内培”的人才建设机制,“十一五”期间,引进博士1人、硕士36人;举办各类培训班200余次,培训职工上万人次,其中65人完成了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培养博士1人,硕士4人。
——“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组织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组织职工读经典,成立读书兴趣小组,开展征文、论坛、竞赛、讲座、报告等活动;举办以信息论、系统论、发展论为主要内容的“三论”大家谈,并将发言稿汇编成册,编辑出版《职工作品选》、《优秀论文集》等28本。
——发现典型、宣传典型。该院注意发现身边的典型,宣传身边的典型,用身边的典型教育、引导身边的人。通过“学习爱岗敬业先进集体,提升全员专业技术形象”活动,学先进,赶先进蔚然成风;宣传“科技创新带动质量创优”的总工办等6个先进集体和“钻研业务技术能手”的万奇灵等8个先进个人的事迹,积极引导职工树立“爱岗敬业、岗位建功、岗位成才”意识。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