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齐鲁首邑”之称的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山川秀美,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
11月中旬,按照报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工作安排,记者在济南市国土资源局历城分局下辖的西营、仲宫、柳埠三个国土资源所调查采访了5天,与所里工作人员同吃、同住、同工作、同学习,深深感受到基层国土资源人为保障地方发展,保护国土资源,呵护群众安全作出的不懈努力和真情献沃土的情怀。
小事不小
11月14日一大早,推窗远眺,山坳间薄雾如纱,庄稼上的露珠在朝阳里闪着光。又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
早饭后,记者跟随西营国土资源所的工作人员去上降甘村,为村民新申请的宅基地定点放线。
路上,分管地籍工作的副所长宋卫明告诉我们,上降甘村有6户人家因儿女结婚、老房破损、避险搬迁等原因,申请新宅基地。接到申请后,所里及时组织人员对村民的申请条件进行了调查核实。此行,就是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和现状图,完成新宅基地定点、放线等测绘工作。
“我的地在这里!”在上降甘村,村民雷在凤指着一片空地说。交谈中,记者了解到,65岁的雷在凤的房子已有45年历史,打算翻修,但原宅所处的位置是一处地质灾害易发区。为此,西营所为雷在凤安排了新的宅基地。
带着好奇,记者来到了雷在凤的老宅院。只见整座院子完全是干打垒的土墙,麦秸搭的屋顶已露出一个大洞,后院墙体也已部分坍塌。这座院子位于半山坡的低凹处,紧靠山体。村会计李传花告诉我们,一下雨,水很快就没过排洪渠,溢出路面一米多深,根本没法走路,要是山洪暴发就更危险了。因此,一遇下雨天,村里就得通知老人提前转移避险。
雷在凤的老伴身患残疾,腿脚不灵便,唯一的女儿平时农活忙照顾不上。老两口种植的花椒树原本七八月份就该采摘了,却因上坡路途远,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到现在还没收完。遇到我们时,老人正推着小车,准备去地里摘花椒。
记者再一次回到新宅基地时,工作人员已经为雷在凤老人测量好了新宅基地四至。雷在凤拨开杂草,指指一处石头标记,然后又跑到地的另一头,兴奋地说:“我的地从这儿,到这儿。”
让雷在凤更欢喜的是,以前没钱,盖房子是一种奢望;现在,政府对避险搬迁给予一部分补助,加上自家的积蓄,生活条件即将迎来质的飞跃。望着规划图上自家的用地,满脸皱纹的雷在凤笑得合不拢嘴。
为村民办理宅基地,这样的小事看起来很平凡。然而,记者从雷在凤老人灿烂的笑容中深深地感受到:这样的小事并不小。
软硬兼施
区里要来检查地籍管理情况,宋卫明向我们打了个招呼便匆匆赶回所里。分管巡查工作的副所长孙志军带着我们上了执法巡查车,开始了例行巡查工作。
载了5人的小面包车在狭窄、蜿蜒的山路上盘旋,路边时不时有松散的沙土、碎石滑落。记者几次提笔记录,都因为剧烈颠簸而放弃。
“我开的可不是车,是坦克!”孙志军风趣地说。由于管辖范围多是山地,视线范围有限,巡查难度较大,执法人员必须每天不间断巡查,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上报。孙志军在驾车的过程中,一边向我们介绍情况,一边伸着脖子四处张望。
不知拐了多少个弯,山顶斜坡处的一处正在施工的房屋闯入我们的视野。孙志军知道,这处建筑手续在办,还没批下来。
孙志军停下车,从外衣口袋里拿出相机,拍下施工场面。施工人员见状纷纷停下了手上的活,工头马军业迎了上来。
“我们是国土所的,这是我的证件。”孙志军当即出示工作证,“建房办证了么?”
“没有,可我跟镇上打好招呼了!”马军业说。
细细打听得知,原来,附近不少村民通过养殖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马军业也筹划着办个养鸡场。
“没办手续就得马上停工!”孙志军目测了一番工地,表情严肃,瞪大眼睛说,“这块地差不多400平方米吧,你这房子少说也有9米长,拆除的话损失很大。你先停工,把手续办齐了再说。”
“哎!就属这块地最隐蔽了,没想到你们还是找到了!”马军业无奈地叹了口气,让泥瓦匠停下手中的活。“那我马上问问,把证办好再盖。”说完,马军业在《停工通知书》上签上名,按下手印。
见人们陆续撤离,我们也准备再去别处巡查。
“这边路太陡了,你们的车下不去,还得原路返回哦!” 即便建房被叫停了,马军业还是热心提醒我们。
返回的路上,孙志军告诉我们,老百姓盖个房子不容易,这家的建房手续正在办,强拆我们也下不了手。
“乌龙”事件
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发生前,如何及时引导群众避险,既是基层所工作的重点,又是难点。
为真切了解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我们来到了柳埠国土资源所。所长徐利,曾获得2011年度国土资源部“全国百名地质灾害防治优秀群测群防信息员”称号。
柳埠所辖区有158个自然村,面积171.9平方公里,全年平均降水655毫升,属山地丘陵区,极易发生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防治任务颇为艰巨。
徐利告诉我们,去年9月2日,因为连续降雨,水帘峡景区发生山体滑坡,滑坡体约5万立方米。滑坡体前缘有一库容3万立方米的塘坝,一旦山体再次下滑将造成溃坝,直接威胁景区安全及下游50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情况万分紧急。柳埠所工作人员在巡查中发现这一险情后,通过区政府发布预警,将受威胁人员进行了疏散,并排空了塘坝库容 。说起那次滑坡,徐利仍然心有余悸。
地灾预警很大程度受天气因素影响,“乌龙”事件时有发生。“有一回天气预报说有大雨,我们立即发布三级预警,组织群众疏散避险。有些群众不愿意撤离,我们的群测群防人员上去架着就跑,生怕造成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忙活到大半夜,天上却出现了星星,真是哭笑不得。”历城分局分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副局长冀慎军深有感触地说。“即使没有起到作用,我们还是应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徐利坚定地说,“宁愿十防十空,不得一次放松。”
为提高群众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国土所一方面强化宣传,在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置夜光警示牌和警示标志,向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户发放地质灾害宣传页。另一方面,落实责任,密切监测各隐患点险情变化情况,及时向居住在各灾害点上的农户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告知他们发生地质灾害时怎样避险。
巡查、监测、观察,是群测群防人员的必修课。在柳埠镇地质灾害点巡查日志里,记者看到今年6月22日的记录:“今天地质灾害信息网发布济南南部地质灾害三级预警,我们分别对灾害点进行了巡查,同时要求各灾害点监测做好应急预案。”
发生地质灾害时,冲在前面的往往是基层所的工作人员,这群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国土人,履行着为民服务的宗旨和诺言,担负着呵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任务。
所长的思考
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仲宫镇,生活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捷,是企业投资、群众择居的首选地段。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城镇化进程中满足各方需求,是国土资源部门苦苦探寻的难题。
对此,仲宫国土资源所所长张明亭有一番思考。
他认为,克服供需矛盾更好地保护耕地,应不断完善土地使用制度。结合实际工作,他提出了集体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结合的节约集约用地思路,并发表在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主办的《国土资源导报》上。
张明亭介绍,镇东边的一个废弃石料厂,原来挖了一个大坑,现在想做成地下冷库。要是在冷库上方做好防水,再铺上半米多厚的土壤,种植庄稼或蔬菜,这样地上空间就可以利用起来了,也对冷库起到了防护作用。
其实,集体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结合已有实例。陕西的窑洞,上面种植树木,下面供人居住;东北的地窖,地下贮存粮食,地上种植庄稼,都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利用了土地资源。
张明亭认为,集体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结合关键在于土壤资源的保护与贮备,保护土壤比保护耕地意义更深远。一些项目在建设中破坏了耕地,埋没了大量的优质土壤。“关键是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依据。”说到这儿,这位年轻所长原本神采奕奕的大眼睛变得暗淡起来。他建议,应大力推广建设用地耕作层剥离,并设立土壤贮存区,为造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基层实践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基层所长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破解“两难”,怎样才能更好地造福一方百姓。
即将离开历城区时,我们见到了西营国土资源所所长王长山。由于过度疲劳,他在医院已经连续输液6天。那天上午,历城区在西营镇举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开工仪式。该项目总投资1.2亿多元,项目完成后可新增耕地4000多亩。眼睛布满血丝的王所长兴奋地说:“土地整治项目给百姓带来实惠,这是我们国土人最牛的时候!”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