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几十年,总得做成一件事。年轻的时候多吃点苦,才能有所建树,这也是人生一辈子用之不竭的财富。”9月23日下午,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在部信息中心职工会议室举办了一场特殊的人生教育课,长期致力于青藏高原地学研究的吉林大学李才教授应邀讲解。
这不是忆苦思甜,这是地勘司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的一次最切实际的行动。按照地勘司司长彭齐鸣的想法,之所以举办这场活动,意在弘扬地质队伍的“三光荣”精神,用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求真精神,来对照检查一下自己,用长期在一线开展地质工作的老同志的工作经历,来教育我们新一代的地质人。
李才教授1975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地质行业并不景气的时期,很多人放弃地质转入其他行业,然而他却从来也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事业。30多年来,他长期致力于青藏高原的地学研究。
李才教授用图片解说的形式生动讲述了30多年来在青藏高原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在西藏无人区面临的寂寞与孤独。在讲到一起工作的同事开着卡车掉入陷坑至今无影无踪的一刻,整个会场鸦雀无声。
李才教授十分感性地讲述了一个故事:上世纪70年代,由于政治原因,跟他一起搞地质调查的一位同事,在进入青藏高原的后,六年没有回过家,待他回到家后,一位手里拿着钥匙的小男孩站在门口。他猜到这就是他离家时才几个月大的儿子。等他找小男孩拿钥匙开门时,小男孩竟然大喊“你是坏蛋”,就跑到外面找他妈妈去了。那位同事一时泪流满面。
上面这个故事,可以窥见老一代地质人的艰辛。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李才教授在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并首次提出并论证了青藏高原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界线——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解决了关于古特提斯阶段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界线几十年的争论,为地学界进一步研究青藏青藏高原的演化历史奠定了基础。
参加当天活动的地勘司相关人士表示,现在无论是工作条件,还是技术手段,与过去相比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是,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贪图享乐和急于求成的心理,也在地勘队伍中不断滋长蔓延。老同志是一面镜子,能照出我们灵魂深处的懈怠。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