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调查所 金 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系统部署,标志着中国新一轮改革大幕正式拉开。十八届三中全会所传递出的信号,也将影响着地勘行业的发展和未来走向。伴随着诸多地质找矿相关政策的实施,国家在不断加强产业整顿的同时,地勘行业也将进入一个深度调整期,因此,地勘单位必须及时应对新的发展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很好地适应形势变化,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产业结构,改变发展模式,促进各产业的全新锐变与升级。
做实地质找矿核心产业,为地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地质找矿是地勘单位的核心产业,要坚持“地质立队”这一指导思想,打造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优势,充分发挥龙头产业的带动作用,推进地勘各产业的发展。要认真分析有关政策,研究国家投资导向,充分认识项目建设对地勘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围绕国家、省投资重点,在各领域多争取地质勘查项目、多争取资金支持,把项目申报工作争取落到实处:一要始终坚持把找矿立功作为己任,全力争取大的地质找矿项目,拉动地矿经济向高位发展。加强国内重大资源战略接续区和重要成矿区带的地质勘查工作,力争在重点成矿区带实现找矿重大突破,为地矿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增强后劲。二要积极争取国家整装勘查和资源保障工程项目。要开展深入研究,立足本地,在实施深部和覆盖区勘查的同时加大矿权管理和投入力度,加快开矿靶区的调研论证,争取在本区域重点成矿区带设计新的资源保障工程项目,力求实现找矿重大突破。三要积极争取各类资金专项和基金项目。结合国家和省地勘基金项目实施,争取中央地勘基金、省地勘基金、国外风险勘查资金的支持,开展好各类地勘合作项目,并做好矿补费、矿调及水工环等相关项目的申报、设计和组织实施工作。四要积极争取国家水工环专项和大调查项目。要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矿山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研究,并积极争取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发挥好地质工作在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的优势,争取大项目。五要积极融合社会资本,加强引进资金合作开展地质矿产勘查,积极争取国内重要成矿带的矿产远景调查评价项目,努力开拓地质勘查市场。
扩大地质技术服务领域,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要充分利用地质技术资源优势,以地理信息技术服务为切入点,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围绕生态文明和“美好中国”建设,切实开展好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地质灾害治理、环境地质工程、土地整治等工作,拓宽服务领域,向行业的上下游领域延伸,并形成规模经营,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一要着眼于所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搞好资源潜力评价,做好地质技术服务工作,围绕地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提供地质资料服务。加强区域环境资源评价和开发研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农业地质研究,支持新型现代农业发展。总结所在地城市的地质调查经验,推进城市地质立项研究工作。开展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专业服务。二要开展好新型能源资源勘查开发,特别是页岩气和地热资源的勘查工作。切实组织开展好新型能源资源的勘查规划,将新型能源资源勘查与三维地质结构、深部活动断裂研究等工作统筹安排,组织专门科研机构加快开发试验研究,为新型能源资源勘查开发寻求新的途径,为人民群众造福。三要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做好接替资源勘查工作,帮助资源型城市攻深找盲,推进接替资源勘查,积极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四要围绕保障中心城市饮用水安全这一重大民生工作,加强重点区域地下水资源勘查,支持中心城市饮用水后备水源地建设。五要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好地质工作基础性、先行性作用,在大工程、大项目中做好基础地质工作。积极参与到具有区域特征和体现功能定位特需的地质工作之中去,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同时,扩大地勘单位的知名度,拓展地质工作空间。
占领新兴产业创新服务的制高点,增强地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一要围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勘查与开发,搞好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地热利用、煤的洁净利用的地质和技术服务工作。要围绕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等急需的特种矿产资源,努力实现特种矿产资源在地质找矿上的新突破。同时,大胆推进探索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勘查开发利用工作,借助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勘查开发利用水平,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二要在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重点开展好新兴产业园区的基础地质和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工作,建立地质信息集群化管理平台,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地学依据。突出推进地热能关键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加大对地热能产业的推广和培育,改善地方能源结构,努力创造新的可再生绿色能源。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综合修复治理技术手段,开展土地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促进污染土地生态修复产业化。加强特种矿山环境的整治工作,开展对特种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实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三要集中人力、资金、设备等要素,构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平台。大力实施“科技兴地”战略,努力增强地质部门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地勘单位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工程,强化地勘单位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关键作用,为解决近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质科技支撑;培养造就自主创新型人才队伍,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和一支创新型科技人才骨干队伍;完善自主创新机制,激发地勘单位和创新人才积极投身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加快实施“探采一体化”,促进地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地勘单位要致力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努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为地勘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创造条件。要牢牢抓住矿业权这个关键环节,在矿业权取得和流转已逐步走向市场化过程中,对矿业权的认识进行重新定位。一要认真领会和把握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探矿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保证矿权维护的基本投入,切实维护好现有矿业权。积极探索通过公共交易平台进行矿业权交易,依法依规地实现矿业权的流转,同时要谨慎处置矿业权,切不可草率地将矿业权变现或灭失放弃。二要充分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吸引社会资本发展矿业经济,在矿山建设中要立足于控股,掌握主动权。非控股矿山要注重通过制定有约束力的合同条款,保证地勘单位的知情权、话语权、否决权。坚持以地勘优势控制资源,走出一条资源勘查与开发相结合的矿业发展之路。三要积极争取矿权,做好矿权储备工作,清理现有矿权,实行分类管理,掌握矿权动态。特别是在推进“探采一体化”过程中,要统筹兼顾,注意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处理好矿权储备、矿权流转和矿业开发的关系,保持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
努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境外寻求地质找矿新的着力点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亚、欧洲等国家合作,在建立境外地质勘查市场的基础上,为地勘单位所在地矿业在国际合作中占有一席之地做出努力。在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地勘单位的独特优势,稳步、稳妥地推进,力争取得大成效。一般说来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研究相关国家政策,规避风险,提高成功率。切实了解和掌握国外专项资金申报、资金管理,对外投资国别产业指引,境外投资审批核准管理,境外投资审批管理,境外投资企业系列管理制度(备案、统计、境外报到、障碍报告等制度),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境外投资保险,境外投资税收政策,境外国有资产管理,境外机构人员管理、境外安全管理、境外项目监督管理、监理、审计、绩效评价等,做到将政策文件吃透,知己知彼,研究国际惯例和东道国法律、政策,找出趋同和差异为我所用。二要注意抓好项目落实工作,并争取取得重要成果。境外项目要在全球九大成矿带(北美-格陵兰成矿带、拉美地区成矿带、大洋洲地区成矿带、东北非地区成矿带、中南非成矿带、西非成矿带、中亚地区成矿带、东南亚成矿带、东北亚成矿带)上做文章,广泛搜集这些区域资料,特别是紧缺矿产勘查开发方面的资料。按照项目申报和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程序要求及时掌握申报项目的资料送达、评审进程、立项与否、扶持方式等,做到项目申请有的放矢,文件准备齐全规范,投资合作成竹在胸,提高项目申报和合作的成功率。三要注意加强境外项目风险研究,针对相关风险建立预警及应急预案体系,包括应对突发性、强制性政治风险,东道国的法律政策规范范围内的风险,环境保护、宗教文化、劳工使用、融资与资本运营等方面的风险预案。
调整地勘产业布局、产业结构是加快转变内部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调整中要立足自身生存发展的实际,紧紧抓住地质找矿这个重点,全面推进矿产资源、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以及地质延伸产业的发展,争取更多国家和省的财政项目,更多渠道联合社会资本,充分激发各产业活力和联动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地勘经济科学协调发展。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