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达山下,兴凯湖畔,良田万顷,稻苗嫩绿。
当年的北大荒,经过几代农垦人的保护开发建设,如今已变成祖国最可信赖的大粮仓!谁曾想到,这其中蕴含着多少农垦牡丹江国土人的智慧、汗水与担当?
“大耕保”体系守护高产田
“俺家承包的这片农田,过去坑洼不平,种水稻产量不高;现在不一样了,通过土地整治,田地平整了,设施齐全了,旱涝都不怕了。”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八五八农场种地大户赵治中望着自家承包田里茁壮的稻苗,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我估摸今年粮食产量还要提高,一亩地增产两成,就能增收将近280块钱。”
赵治中家的承包田地处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国家级基本农田示范区,经过近四年的精心建设,如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在垦区扎根多年的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副局长孙乃生对土地整治给垦区带来的巨大变化感慨颇深:“土地是农垦人的命根子,过去也想改造它,无奈受资金短缺等因素的影响,总是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最近这些年,国家和省开展的土地整治,把原先零星分散、区块差异较大的耕地,整治为集中连片的优质农田,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而且提高了经济效益,农场职工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土地整治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德政工程。”
为了把土地整治工程做成农民满意的工程,更好地以建设促保护,省国土资源厅驻农垦牡丹江国土资源分局的干部职工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
省厅驻农垦牡丹江国土资源分局局长陈冬利介绍,农垦牡丹江管理局下辖15个农场,耕地总面积700多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65万亩。为了贯彻落实基本国策,切实保护好有限的耕地资源,省国土资源厅驻农垦牡丹江国土资源分局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落实共同责任机制,以约束促保护。在全局范围内积极推进“大耕保”管理体系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的责任体系、管理体系、建设体系、成果体系和奖罚体系,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体、多方参与、部门联动的耕地保护工作机制。管理局党委把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耕地占补平衡纳入了领导责任目标进行考核;管理局与各个农场,农场与管理区,管理区与土地承包户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状,分解任务,落实共同责任机制,耕地保护的主体责任得到进一步明确和强化。
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以建设促保护。农垦牡丹江管理局依托资源和地缘优势,积极争取国家、省的政策扶持,近年来共立项实施各类土地整治项目56个,累计投入资金20.34亿元,建设规模16.26万公顷,新增耕地8529公顷。2006年11月,农垦牡丹江管理局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全国116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之一,项目总投资1.26亿元,建设规模6542公顷,新增耕地666.77公顷,增地率7.6%。通过整理建设,达到基本农田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基本农田标准化的目标,实现了农户、农场、国家“三受益”,成为全省和全国基本农田保护的样板。开展土地整治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耕地质量,而且通过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为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化农业建设和粮食增产提供了不竭动力。
强化法制建设和执法监管,以管理促保护。近年来,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围绕建立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制定出台了《耕地保护责任制度》、《耕地质量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公告制度》、《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耕地保护奖惩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听证制度》、《基本农田占用审批和基本农田占补平衡制度》等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耕地保护制度体系。积极推进国土资源宣传教育、违法行为预防与查处相结合“三个体系”建设,变国土资源“一家管、大家用”为“大家管、大家用”。建立健全执法监察网络和动态巡查机制,在各农场、管理区聘任土地监察信息员,建立局、场、管理区三级土地执法监察网络。加强土地动态巡查,对基本农田实施动态监管,尽可能地把违法用地,特别是破坏基本农田的违法行为堵在源头,消灭在萌芽,有效保护了耕地资源。
坚持耕地占补平衡,以创新促保护。农垦牡丹江管理局不断探索创新管理机制,全力推行“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的新机制。严格实行储备库调转制度,在报批“农转用”时,以储备库中新增耕地实现先补后占,实行补充耕地指标管理,确保先补后占;实行项目挂钩制度,将占用耕地项目与备案确认的补充耕地储备库项目和建设单位补充耕地项目挂钩,落实谁占谁补的责任义务,确保占一补一;实行验收入库制度,统一对占用耕地单位完成的补充耕地项目进行验收,对合格项目的新增耕地纳入储备库管理,确保占优补优。
节约集约建设幸福小城镇
在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庆丰农场,一排排崭新的居民楼拔地而起,掩映在绿树花丛之间,让人仿佛置身于现代化的大都市。
农场职工朱玉翠跳舞归来,美滋滋的笑容挂在脸上。
“大娘,什么事这么高兴啊?”
“哈哈,成天都是高兴事。搬新家,住楼房,做饭有燃气,取暖有暖气,卫生、方便,生活条件好了,能不高兴嘛!”
两位过去住平房时的老邻居,久违后亲热地打着招呼。
近年来,垦区小城镇建设步伐日益加快,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如何处理好保障发展与保护红线之间的关系,成为农垦牡丹江国土人迫切思考、破解的问题。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节约集约用地是他们给出的答案。
庆丰农场在小城镇建设中,秉承节约集约用地的理念,严格执行建筑容积率、投资强度和集约用地定额标准,坚持“拆旧建新”,注重盘活存量土地,尽可能不占用一分耕地。近年来,庆丰农场拆除场部破旧平房277栋,拆迁面积30余万平方米,新建住宅楼123栋,用地面积19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0万平方米,容积率达到1.5以上,堪称小城镇建设的“代表作”。
庆丰农场节约集约用地的实践,仅仅是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开展节约集约模范场(区)行动的一个缩影。如今,节约集约用地的理念已在全局蔚然成风。
省厅驻农垦牡丹江国土资源分局土地利用科的尚建国介绍说,2010年~2012年,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小城镇建设用地200多公顷,没有挤占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而是把有限的指标用于保障性住房、重点建设项目上。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过程中,该局始终把节约集约用地放在首位,严把用地定额指标关。2011年,兴凯湖文体中心开始规划建设,计划占地2.9万平方米。省厅驻农垦牡丹江国土资源分局的工作人员经过现场踏查核实,根据用地定额标准,核减用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八五七农场公交车停放场项目计划用地1.9万平方米,经严格审核,核减用地1.2万平方米,实际供地7000平方米,并满足了建设需求。密山市当壁镇口岸监管仓库项目申请用地5万平方米,经严格审核,核减面积3.9万平方米,批准用地1.1万平方米。百万庄园甜玉米深加工项目申请用地10万平方米,经严格审查,项目被否决,用地未获批准。
高效服务助力垦区大发展
近年来,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坚持“抓城、强工、带农”统筹发展方针,加速推进城乡一体跨越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蓬勃发展。2009年~2011年,是牡丹江垦区小城镇建设年。省厅驻农垦牡丹江国土资源分局通过论证,合理分配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充分利用农垦小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项目,保证了小城镇建设的用地需求。3年间共审批各类建设用地532宗地,面积297.5公顷。
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局长于金友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国土资源部门功不可没。他们虽然人员少、工作量大,但服务经济建设不打折扣,敬业精神和工作干劲令人佩服。
为更好地服务牡丹江垦区经济建设,省厅驻农垦牡丹江国土资源分局在局场两级组建了“双保工程”组织机构,制定了定期召开工作例会、重大事项成员单位联审会、现场办公会和情况通报会制度。局长陈冬利经常带领相关科室的负责人深入农场,了解建设规划,分析用地指标与每年实际需要指标的差额,提前介入,主动服务。
为保证民生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省厅驻农垦牡丹江国土资源分局每年都召开一两次有管理局主管领导和各农场场长参加的土地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当年的土地管理工作。该局还与管理局、农场领导及各部门定期汇报、沟通,制定科学、合理的用地供应计划。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引导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提高了存量土地利用率,缓解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压力。
为进一步提高为基层服务的质量,省厅驻农垦牡丹江国土资源分局制定了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过错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做到“一站式”服务,一次上会会审,减少工作的重复性。在供地保障服务中,该局坚持把服务关口前移,实行现场办公,按照“特事特办,急事快办”的工作要求,优质高效办理建设用地手续,快速上报供地方案,做到材料随到随审,尽可能缩短报批时间。2012年审批各类建设用地137宗,面积199.6公顷,收取土地出让金5001.2万元,审批个人住宅用地675宗,面积16.7公顷。牡丹江分局为管理局完成新建住宅100万平方米、危房改造、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1万套工程供应土地114.6公顷。
如今,“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城镇里”的宏伟蓝图,在牡丹江垦区成为现实——城镇花团锦簇,绿树成荫,人民安居乐业,共享发展成果;田野稻浪翻滚,一望无垠,机械马达轰鸣,作业热火朝天,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动人景象。
展望未来,农垦牡丹江国土人没有豪言壮语,甘愿无私奉献。他们正以垦区人的质朴尽职,默默守护着中华大粮仓……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