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省宜春市积极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着力提高土地供地率和利用率,打好土地节约集约牌,实现了从“寸土寸金”到“惜土如金”的深刻变化,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2012年,该市财政总收入达到200.36亿元,同比增长34.38%,其中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170个,项目个数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
门槛“高起来”
1000万元投资,对于宜春市袁州区彬江镇来说不是个小项目,但由于这个项目产生的盐酸雾难以收集,不符合生态环保要求,被当地拒绝了。
宜春市是全国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近年来,该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严格执行国家《禁止用地项目目录》、《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一律“亮红灯”。如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支柱产业为重点,编制好产业招商项目库,向产业聚集型转变,着力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先后拒绝“高污染、高能耗、高危险”的项目16个,合同资金12.7亿元。
在把好项目准入关的前提下,该市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税收高、产品关联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和投资强度大的“四高一大”项目,明确规定新入园项目亩均投资强度必须达150万元以上,亩均税收达5万元以上,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向新兴的优势项目倾斜。
招商引资项目准入的“高门槛”,不仅没有吓跑投资者,反而吸引更多客商落户,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如奉新县着力打造纺织支柱产业,通过引进纺织产业重点企业集群,拥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8家,纺纱生产规模185万锭,约占全省50%,从业人员1.2万余人,年产值高达61.2亿元,初步形成了纺纱纺线—织布—制衣初级产业链,成为全省规模最大、设备最新、发展速度最快的省级纺织产业基地。
厂房“升起来”
合纵锂业科技公司入驻工业园区不到一年,就完成电池级碳酸锂和锂电新能源产品研发制造项目的竣工投产。这样的速度得益于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标准厂房。
为缓解经济高速发展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推动锂电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宜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超前谋划,大力新建统一的标准厂房,锂电产业园占地面积270亩,建筑面积达19万平方米,总投资2亿元,厂房以多层为主,容积率达1.2,不仅缩减了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还推进了锂电新能源企业有序集聚。目前,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锂电产业园已建成,先后签约锂能项目108个,其中已进资、动工或投产企业45家。
优惠政策是招商、留商、兴商的重要条件。宜春市各地还纷纷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
袁州医药工业园项目规定容积率达0.8(平均二层)、1.2(平均三层)、1.6(平均四层)的,分别奖励厂内基础设施5000元/亩、1万元/亩、1.5万元/亩。
奉新县规定凡入园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厂房建设容积率达到要求或行业标准要求的,建设第二层厂房,县财政每平方米奖励30元,第三层每平方米奖励50元。依次类推,每增加一层,奖励标准提高20元。
如今,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厂房的在宜春比比皆是。奉新县采取建设者投资与园区土地作价入股的合作开发方式,兴建20栋工业标准厂房,有效地解决了8家企业用地困难问题。
“有了标准化厂房,不仅为政府省下大量土地,还为企业省下大笔资金,可谓双赢。”奉新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徐采芳如是说。
土地“忙起来”
走进位于丰城市的新海洋精密组件(江西)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机器阵阵轰鸣,员工忙个不停,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
“国土资源局帮了大忙!要不是他们,我要费好大的劲重新选址建厂区啊!”该企业负责人满脸喜悦。
据介绍,该企业在建厂时通过考察看中原丰城市酒厂的存量土地。为提高土地利用率,丰城市通过盘活原丰城市酒厂、原移动公司、原丝织总厂在内的存量土地150亩,让新海洋精密组件(江西)有限公司成功落户。目前,该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销两旺,出口创汇突破4000万美元。
“粗放用地模式难以为继,土地管理必须精打细算。”这是宜春市社会各界在发展中形成的共识。该市大力实施“腾笼换鸟”,把闲置、半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向优质项目转移配置,实现在不增加土地占有量的基础上,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如奉新县亚泰尔药业公司采取“腾笼换鸟”方式,把260亩土地成功转嫁给春红董氏竹业公司,既降低了原企业的损失,又为新项目的引进找到了可用的土地。
瞄准盘活存量的目标,该市先后组织开展加强批后监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专项行动和闲置工业用地清理处置工作。通过采取“加快供地、区位调整、完善手续、清理核销、开工盘活、依法收回、强化储备”的办法,提高土地供地率和利用率。如高安市对工业园区江西甬基实业有限公司94.81亩闲置用地,按照企业当时取得的成本加上2000元/亩的相关费用予以补偿,顺利收回了土地使用权。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