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土地日 > 第23个全国土地日 > 节约集约用地 > 成果展示

立体管控 创新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式 ——辽宁省铁岭市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探索与实践综述

2012-11-28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霍春伟 郭明海 邢传凯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铁岭,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以其绿色、生态、人与鸟类和谐共生城市的鲜明特色,成为唯一入选上海世博会主题馆的中国城市,并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而其国土资源节约集约之路同样令人瞩目。

 

  2009619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对铁岭市国土资源工作充分肯定。这一位于辽宁省最北部的城市,全市耕地814.5万亩,人均2.67亩。其国土资源工作连续5年获得国家级表彰,2012331日,铁岭市在全国双保工程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典型发言。51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报了铁岭市节约集约用地的做法。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铁岭市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始终把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作为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20092011年全市供应土地6317公顷,有3950公顷靠挖潜解决,占供地总量的62%。其中,整合城乡存量国有建设用地1480.14公顷,清理处置闲置低效用地750公顷,解开债务链用地322公顷,拆村并屯腾出集体建设用地696.9公顷,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499.16公顷,拆迁棚户区200多公顷。2011年单位GDP耗地率比2005年下降了68个百分点,土地利用方式得到了巨大转变,形成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的新模式。 

  四大创新举措实现用地集约 

  一条集约建设的“工业走廊”。根据省委省政府发展区域经济、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战略部署,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少占耕地”的原则,选择区位优势明显、具有一定工业基础、原有村庄密度大、乡镇企业多的区域,科学配置国土资源,沿着京哈高速公路和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南北一体、东西两翼、覆盖全市9个县(市)区的沈铁工业走廊,从规划设计到具体选址都立足于节约集约用地。据核算,集中建设比分散建设减少路网等公益设施用地11% 

  一种集聚效应的“飞地招商”。招商引资中,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土地及其他资源以县为单位共享,引进的项目“飞”入“走廊”集中发展。这种方式改变了以往项目建设“天女散花”难以形成集聚效应的局面,解决了部分县区因区位优势不佳而制约招商引资的瓶颈问题,达到了园区共建、项目共招、成果共享的集约用地效果。 

  十大规模化的“工业产业集群”。沈铁工业走廊已形成十大产业集群,专用车、起重机械、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有色金属、换热设备等6个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其中5个进入省重点产业集群工程,专用车、起重机械产业集群获省政府表彰。目前,“走廊”引进项目1867个,已建成投产企业1222户,实现工业产值1566.6亿元,实现税收29.3亿元,安排就业13.02万人。 

  四个100万亩的“农业产业基地”。为做到城乡规划相衔接,使用地空间布局更加合理,铁岭市严格划定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四个农业专业生产基地:100万亩商品粮基地、100万亩蔬菜基地、100万亩花生基地及100万亩榛子基地。并分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对劣质低产田进行综合治理,2005年以来实施土地整理(开发、复垦)项目58个,投入资金3.2亿元,整理土地25.8万亩,新增和恢复耕地3.8万亩,经过整理的土地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20%以上。 

  七项力度措施促进用地节约 

  严格把好供地关口。对拟进入产业园区的项目,严格实行“六不供地”,即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不供地、不符合征收程序的不供地、征地补偿费落实不到位的不供地、不落实占补平衡的不供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供地、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达不到控制标准的不供地。 

  分期分年度供地。对新上重大项目用地进行统一规划,采取分期分年度征收的办法,首期供应1/41/3,解决项目最急需的用地,其余部分根据项目建设进度适时供地,既保证了重大项目及时落地,又有效降低了以地融资风险,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多渠道挖潜3950公顷。整合城乡关停并转企业1480.14公顷,清理处置闲置低效用地750公顷,解开债务链、盘活土地322公顷,拆村并屯腾出集体建设用地696.9公顷,增减挂钩试点解决用地499.16公顷,棚改腾地200多公顷。 

  充分利用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地。引导企业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等可利用的未利用地。总投资150亿元的东北物流城项目,一期工程利用荒山、缓坡等未利用地40.8公顷,目前已被列入辽宁省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辽海机械加工园利用低丘缓坡50公顷,辽宁静脉环保产业园一期用地13.33公顷,全部是荒草地。龙泉山庄、凤舞山庄、贵妃还乡、象牙山影视基地等旅游产业项目,利用的都是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地尽其用,促进了经济发展。 

  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占地。近年来,铁岭市通过利用煤矸石发电、矸石井下填充、煤矸石制砖等措施,减少矸石占地并逐步消化现有矸石山。仅2011年就少占土地近30公顷,腾出耕地22公顷。按目前煤矸石消化进度计算,10年内全市矸石山用地可全部复垦成耕地。 

  加大地质找矿力度。认真落实辽宁省“突破辽西北”战略,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确保了地方可持续发展。探明全市煤田13.39亿吨,其中,古榆庆云煤田10亿吨、亮中煤田2.1亿吨、铁法煤矿外围1.29亿吨,可供辽宁全省使用50年。此外还探明了调兵山硅灰石矿储量713万吨、煤层气50亿—100亿立方米、西丰钼矿1500万吨等十余种矿产资源的储量。 

  注重生态,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效益。通过生态治理,一改过去工业排放、污水横流的历史,恢复了6.7平方公里的莲花湖湿地,自然形成水域2.6平方公里。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9478颗,接近森林和海洋水平;灰鹤、丹顶鹤、天鹅、鸳鸯等鸟类栖息于此,湖区碧波荡漾,芦苇丛生,蒲绿荷红,鸟语蛙鸣,形成了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莲花湖城市湿地公园也被评为辽宁省50佳旅游景点,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 

  五项强化管理构建长效机制 

  强化监管。坚持批后监管常态化管理的同时,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执法监察网络,推行网格化坐标式管理。建成了场所统一设计、人员素质过硬、管理制度完备、档案管理省级的标准化国土所22个。全市每个村都聘请1名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信息员,充分发挥协管作用,同时应用县级电子政务综合监管系统,实行“制度+科技”综合管控,落实“一张图”管地、管矿。 

  强化宣传。以街道社区、乡镇村组、机关企业等为宣传重点,通过各种新闻传媒深入宣传发动,在坚持日常宣传的基础上,编排小品、二人转,邀请著名表演艺术家赵本山及其弟子进行演出,寓教于乐,引导社会舆论和广大群众关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强化培训。加强国土班子和队伍知法守法教育培训,近五年未发现一起违纪违法现象,持续开展市县乡村干部知识培训,将相关知识纳入党校和司法机关培训和农村中小学课程,使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自觉与共识,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强化执法。在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开展试点,组建了国土资源派出所,2009年以来,连续三年违法用地处于较低水平,违法耕地占比2009年为0.31%2011年为0.1%2012年预计在0.1%左右。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全部查处整改到位,党政纪处分54人,做到了既处理事又处理人。 

  强化激励。提高执法监察机构级别和人员待遇,为全系统执法监察人员办理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对优秀的执法人员予以提拔重用,并细化各级政府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目标责任制考评体系,对于违法耕地占比高于5%的地区,给予亮牌警告、约谈和问责。对于先进个人给予奖励,仅2011年度市政府就拿出85万元奖励先进个人。 

  几年来,铁岭市在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后,铁岭市将按照国家、省、市国土资源部门的要求,更好地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全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走出一条符合铁岭发展实际的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新模式。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