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土地日 > 第23个全国土地日 > 节约集约用地 > 成果展示

节约集约 创新发展 安徽省含山县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综述

2012-10-31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季传舜 潘正宏 陆学忠 姚 明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作为中华玉文化的发祥地,安徽省含山县的每一次发展足迹几乎都与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005年以来全县连续8年保持耕地占补平衡,被确定为全省土地整治示范县、国土资源信访先进县,并在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同时获得2010年在全省皖江示范区首次年度考核中的先进县表彰。

览沧桑,人为灵。近年来,含山县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工业强县、生态立县、转型发展、城乡统筹“四大战略”,奋力实施城市美丽花园、农民幸福家园、投资兴业乐园、休闲度假游园“四大工程”,始终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保障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着力统筹解决好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在集约节约利用中实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坚定不移走保红线、保发展、互促双赢之路。

双“向”发展

向节约要空间 向集约要效益

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和资源环境约束双重倒逼机制,含山县深刻认识到,解决用地压力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集约。为此,含山县坚持从源头入手,围绕“控制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要求,推进用地方式向立体发展转变,同时不断强化效益“用”地意识。

集聚“节”地。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环境友好的原则,在巩固提升现有园区的同时,设立高速道口经济区、昭关褒禅山旅游度假区、滨河新区开发、凌家滩文化园区、运漕古镇开发、大渔滩现代农业示范区“六大平台”,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安置小区集中、农业向示范园区集中。

腾空“换”地。推进“退二进三、由乡入园”等政策,鼓励企业入园技改、集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杠杆调节,搬迁入住铸造小区企业达120多家,仅铸造业整治提升就腾出工业用地近500亩。

项目“补”地。强力推进先行复垦置换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项目,完成900亩“增减挂钩”项目;实施19个批次先行复垦置换建设用地项目,置换建设用地4127亩;深入开展土地开发整理,3年共开发整理土地34374亩,净增耕地1090亩,不仅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而且拓宽了用地空间,强化了发展保障。

优选“生”地。坚持抓大、抓优、抓新,突出“点供、圈外、存量和发展总部经济”4个用力方向,主攻10亿元以上大项目,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进新材料、新能源、新环保装备等战略性新型产业项目,重点在点供、独立选址上做文章,光大生物质能发电等项目成功落户,形成重大项目落户和用地瓶颈破除的良性互动。

同时,不断强化效益“用”地意识,坚持向集约要效益原则。突出用地贡献,对新上项目,综合考核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投资强度、税收贡献以及劳动力就业等因素,严格落地标准,入驻重点园区工业项目亩均投资强度不低于150万元,年亩均税收不低于10万元;对年亩均税收达不到10万元,但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和经济社会贡献的中小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进入标准化厂房孵化。通过规划引导、审批控制、效益比选,有效促进全县上下用地观念转变。

双“保”行动

积极服务保发展 严格监管保红线

今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双保工程”在全国进行得如火如荼,安徽省含山县也切实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强化服务,保发展。首先完善服务机制,规范征地供地工作程序。对于民生工程、公益事业、独立选址等项目,实行建设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制度,进一步提高土地供应速度。其次,多渠道、全方位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尽快落地,充分发挥国土资源服务和保障功能。截至目前,全县共上报批准建设用地7个批次,面积2244.1亩,有效保障了全县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工程项目用地。同时,加快存量土地收储进度,促进旧城改造和企业改制步伐。目前,含山县共出让建设用地48宗,面积2382亩,土地出让价款11.34亿元,同比增长率显著提高。

强化监管,守红线。为落实耕地保护的层级责任,县、镇两级均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耕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区域内耕地保护的组织领导,落实耕地保护的主体责任和社会共同责任。同时,明确目标任务,严格落实目标责任考核。建立了县、镇、村三级耕地保护网络,做到了责任、任务、人员和经费“四落实”。并将耕地保护工作列入年终任务考核目标,实行半年一考评、年终一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另外,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全县基本农田公告牌、区片牌、界桩全部进行了更新,39个视频监控点在全省率先设立,全县90%的耕地、矿山做到监控覆盖。印制10万份耕地保护协会章程和14万份节约集约用地倡议书下发全县广大农户,并打造灯杆旗宣传四条街,真正做到全方位监管。

此外,强化执法,促成效。以构建、完善国土资源管理执法监察长效机制为核心,以实现第十二次卫片执法检查“零问责”为目标,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加大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保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高压态势,进一步推进“双保工程”的实施。

双“新”推广

农民耕地保护协会全省首创 经济开发区土地最大化利用

今年7月18日,由4187位村民选举产生的安徽省首个农民耕地保护协会——含山县运漕镇黄墩村农民耕地保护协会在含山成立。

协会除了宣传土地政策、带领村民自觉履行耕地保护责任和义务,协助镇政府、镇国土资源所对耕地保护、土地整治、农民建房等事项的审批监察外,还将带头示范农业生产新品种,参与村民新农村建设决策和管理。协会25名成员均由村民选举产生,下设耕地保护巡查、法律政策宣传、涉土纠纷调解、农业生产指导4个小组,黄墩村现有的431.28公顷耕地将全部纳入协会管理范围。

含山县副县长黄维平认为,该协会最大的亮点是改变过去的农民被动接受耕地保护政策、法规为主动参与耕地的保护和管理,“通过农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搭建农民自觉保护耕地的新平台,创新全县耕地保护工作的一个方向”。含山县已全面推广这项好的做法,到目前为止,全县96个村、21个社区都在积极筹备成立农民耕地保护协会,并于今年10月底全部成立。

同时,含山经济开发区的科企孵化器项目在节约集约创新路上也不遑多让。

开发区建于2007年3月,为节约集约用地,实现土地利用最大化,开工建设制冷配件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项目。项目总投资1亿元,占地65.4亩,总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新增入园企业100家,节约土地600多亩。

创新源于不断探索,在科技企业孵化器项目建设过程中,以“向立体要空中土地、向需求要节约土地、向整合要集约土地、向源头要高效土地、向项目要时差土地”的多“向”灵活策略,实现令人瞩目的节约集约用地成效。

通过工业厂房多层化策略,达到建筑系数41%,建筑容积率1.8,大大超过了省级开发区土地容积率为1的标准,完美实现向立体要空中土地。厂房设计将单层厂房货梯和楼梯设计在中间,便于不同企业在一个楼层生产时,各自有独立的场所,避免浪费空间,达成向需求要节约土地。而公共设施的集中化则有效把各个企业的办公与生活所占地7%集中起来,统一建设及管理,实现整合集约的目标。同时,入驻企业经过一定时间的孵化发展后,可向开发区申请用地,开发区将对该企业的生产、销售、税收贡献率等情况进行考核,保证开发区土地使用效益最大化,实现向源头要高效土地的目标。此外,如企业发展较好,有意向扩大投资、购置厂房的,开发区将根据该企业在孵化器内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将厂房租赁给该企业,帮助缓解企业短时间内项目用地过紧情况,达成向项目要时差土地的成效。

该项目自建设以来,受到省国土厅、马鞍山市主要领导的高度赞誉,称含山真正走出节约集约用地新路,并在全马鞍山市推广,产生极大的效应。

当前,含山正处于投入的增长期、建设的高峰期、转型的关键期,我们将以创建“节约集约模范县”为契机,切实把节约集约用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快走出一条节约集约用地新路子,努力开创全县土地管理工作新局面。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