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土地日 > 第23个全国土地日 > 节约集约用地 > 成果展示

惜地如金保粮仓 节约集约促发展 ——河南省西平县争创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纪实

2012-08-03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河南省西平县地处黄淮平原。全县共辖17乡镇、2个街道、1个产业集聚区和1个国营农场,耕地面积118万亩,总人口86万。这里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沃野千里,物产富饶,连续七次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大县”荣誉称号,是全国闻名的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平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争当驻马店崛起排头兵、争做中原经济区建设先锋队的目标,以争创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科学协调发展之路,始终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强化土地管理,提高利用效率,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中寻求平衡点,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提升理念  坚决保护土地

  增强国土资源保护意识是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前提。土地对于西平这样一个传统农业大县来讲,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始终十分重视国土资源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严格落实国家保护耕地政策,引导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树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一是成立组织。切实加强对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领导,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县财政、监察、发改、住建、国土资源、公安、环保、地税等24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创建指挥部,全面协调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为创建活动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完善措施。制定《西平县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西平县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实施细则》、《西平县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验收标准》等文件,同时,把节约集约用地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引导各级党委、政府提高对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认识,提升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三是营造氛围。结合“4·22”地球日、“6·25”土地日、“8·29”测绘日等节日宣传活动,加强土地国情、国策、国法和县情的宣传,使全县充分认清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收紧地根、严格用地计划管理的新形势。共张贴宣传标语800多条,举办广播电视宣传讲座20余场次,散发宣传资料5万多份,使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科学规划  高效利用土地

  科学规划、强化监管是节约集约用地的根本保证。西平县委、县政府坚持规划先行,不断强化国土资源监管和整治,提升国土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土地高效节约利用。一是规划先行。每年召开2—3次全县土地资源工作会议,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规划先行、节约集约、惜土如金、尽善其用”的发展观念。按照“总量调控、优化结构、统筹布局”的思路和原则,依据城乡近期建设规划和“十二五”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等,对年度建设项目和土地资源进行合理有序的安排,建立科学规范的年度用地序列,体现了国土资源规划的前瞻性。立足长远,结合城市发展中长期要求,在组织编制城乡规划时,划有“绿线”和“紫线”,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体现了规划的严肃性。聘请北京有关科研院所高级技术人才,对西平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结合发展潜力和发展目标,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评价体系,进一步明确了节约集约用地的方向。二是严格监管。建立项目进入论证制度,严格控制项目投资强度和容积率指标,对产业集聚区内投资强度低于200万元/亩、容积率低于1.0、建筑密度低于35%等控制指标的项目,坚决拒之门外。结合产业特点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按产业分为鼓励类、允许类、禁止类、淘汰类等四类,作为土地供应的依据。实行项目竣工验收制度,根据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中明确的内容,强化土地批后监管,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土地闲置和浪费。三是促进集聚。建设标准化厂房是促进集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具体体现。根据河南省《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要求,按照保发展、保红线的决策,采取企业自建、代建出租、改造扩建等方式,通过社会融资和企业投资等多渠道大力推广标准化厂房,鼓励建设钢架结构多层标准化厂房,节约建设用地。西平县国仁制药公司是招商引资企业,项目申请建设用地200亩,经国土资源部门推荐,使用标准化厂房后,仅用地40亩,节约土地160亩。目前,西平产业集聚区已建成标准化厂房22万平方米。2008年以来,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建设标准化厂房,共节约土地2600亩,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优秀产业集聚区”。

  多措并举  合理开发土地

  盘活存量、挖掘潜力是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措施。西平县委、县政府坚持在开发中利用、在开发中节约、在节约中挖潜,采取挖掘农村建设用地潜力、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容扩能、“腾笼换鸟”盘活闲置土地等多种措施,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在土地整治中“造”地。争取国家和省土地整理、“空心村”治理等项目,共整理开发土地5730亩,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用足用活用好国家土地综合整治政策,近两年来,共投入农业开发整治资金1.78亿元,其中财政投资1.32亿元,土地整治项目区内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1.6万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同时,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的原则,按照“县指导、乡负责、村操作、民为主”的工作方法,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新村建设,统一公共设施建设,统一宅基地复垦,整合涉农资金,扩大整治规模,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谭店乡周范村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整村推进项目,村庄占地面积由原来的2300亩减少为635亩,群众户均住房占地面积由1.8亩减少到0.48亩,居住面积由108平方米提高到127平方米。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共新增耕地8000多亩。二是在增容扩能中“找”地。为缓解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状态,着力优化城区整体布局,积极推进成片区规模旧城改造,促进综合利用,实现滚动开发,提升旧城区、棚户区等城区土地的利用效率,拓展了城区建设发展空间。河南银铃纺织有限公司原厂区占地200余亩,地处县城中心区,厂房影响城市形象并不能高效利用土地;厂区搬迁入产业集聚区仅占地70亩,原厂区得到重新开发利用,发挥了土地的级差效益,改善了城市环境。三是在盘活存量中“节”地。组织县国土、住建等部门利用2个月的时间,对破产倒闭企业用地、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地等展开专项调查,摸清底数,建立台账。采取县政府与企业联合招商的办法,对这些土地实行腾笼换鸟,由县政府统一规划,集中改建或扩建,供新建项目使用。2008年以来,共使用建设用地5896亩,实际征用新增土地3658亩,利用闲置土地2238亩,占用地总量的38%。

  强基固本  尽责守护土地

  抓好基层、打牢基础是节约集约用地的根本保证。西平县委、县政府注重国土资源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作风正、素质高、业务精、形象好的国土资源管理干部队伍,为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提供保障。一是加强基层建设。改善基层国土资源机构的办公条件,所有基层国土资源所全部通过河南省国土资源厅规范化建设验收,极大地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强化队伍建设。以全县开展的“四多一少”(多学、多听、多思、多干,少说)活动、“双学双比”(学政治、学业务,比团结、比贡献)活动为契机,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加大培训学习力度,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作风硬、能力强、业务精的干部队伍,国土资源管理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守护土地的责任感进一步增强。探索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在节约集约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和项目建设上,逐步形成领导有“责任点”、干部有“责任田”、工作有“责任人”的格局。三是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奖惩机制,把节约集约用地与建设用地指标挂钩,对节约集约用地落实好的乡镇,在建设用地指标上予以倾斜;对用地粗放、低效闲置利用土地严重的乡镇,实行用地限制。建立问责机制,加大土地监管执法力度,对因领导原因造成违法占地的,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建立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联席会议机制,对土地违法案件做到快立案、快侦察、快移送。健全土地违法动态巡查机制,聘请245名村土地协管员,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纵到底、横到边的监管网络,为经济社会发展把好土地关。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