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海洋日 > 2020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 > 特别关注

在中国南方,有这么一种宝贝

2020-06-08      来源:地球知识局     作者:猫斯图 罗茜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一生仕途不顺的苏轼又一次遭到了贬谪,先是来到了广东惠州,接着又因为字“子瞻”,被调任儋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岛。

  当时北宋的经济和人口中心在江淮流域

  贬谪到海南岛已经无异于流放了

  海南地处南海偏远之地,不仅远离东京汴梁的政治中心,更离苏轼的家乡四川有千里之遥。而此时的苏轼已经是一位57岁的老人,他登上了儋州澄迈驿(今海南澄迈县)海边的通潮阁,吟出了两首悲诗,其一云:

  倦客愁闻归路遥,

  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

  不觉青林没晚潮。

  这本是一首寄情于景,抒发诗人老年远离官场、背井离乡悲怆之情的诗,却不想成为了中国南方植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文献突破口。

  潮水里的树林? 

  值得注意的是,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不觉青林没晚潮”。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这句话的意思是青葱的树林被淹没在晚间的潮水中。但从一般的生活经验出发,人们很难理解为什么树能每日被潮水淹没而不死不烂,因此文学研究者们认为这可能是一种隐喻,苏轼看到的真实景象其实是青林被隐没在了逐渐昏暗的暮色之潮中。

  诗中的晚潮或真的是傍晚的涨潮

  而当时的东坡先生可能不知这青林为何物 

  但同样的文本,植物学家们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苏轼此时被贬之地是海南,这里的沿海地带生长着一种极为特殊的、可以被潮水淹没而不死的植物。东坡先生当年可能并没有用什么隐喻,而只是用诗句把自己的亲眼所见写了下来。

  这种奇特的植物,就是生长在中国南部沿海地区的红树林。 

  红树林是一种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潮间带,受周期性潮水淹浸,由红树植物为主体的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由于红树植物叶片也是翠绿色,看上去和普通的木本植物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和常规认知中的树林不同的是,

  红树林在水边生长,甚至不怕高盐分海水

  那为什么这种树会被称作“红树”呢?

  红树科的植物富含单宁,在空气中氧化后会呈现红色,因此这种树在被砍伐以后,树皮和木茬在空气作用下就会变成红褐色。所以“红树”这个名字,说的是这种树木氧化后的木质部分,而不是指树叶。对于植物学外行来说,要从树叶外观分辨出红树和普通乔木还真不容易,因此在苏轼笔下被写作“青林”并不奇怪。

  由于红树林往往生长在海湾、河口淤泥较深的盐渍土壤上,因此它常常被认为是陆地生态圈和海洋生态圈的过渡阶段,许多蟹类、贝类、鱼类和海鸟等近海生物都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有一席之地。海洋学家将红树林与珊瑚礁、海草床并称为“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它在环境保护和生物研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过如此重要的红树林,倒是一点也不娇贵,在南北纬25°之间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只要海水比较干净,周边居民不对它作过度砍伐,红树林往往都能茁壮成长,庇护那些需要它的小生灵。

  海中生存的秘诀 

  亲眼看到过红树林的人,都会对这种乔木的奇特习性大为惊奇。一般的乔木,连泡水都会烂死,唯独红树林,不仅能耐水,还能耐咸水,并且能在咸水中自如地生长、繁殖,近海植物的生态位几乎只有这一类树能大规模占据。

  根系扎于水中,构成了交叉的根部网络

  也是很多海里小生物的家

  能适应如此不凡的环境,自然与它不凡的生存武器有关。

  首先,红树具有强大的泌盐能力和高细胞渗透压。这两种能力是高度相关的,正是通过高细胞渗透压能力,红树才能把高盐度的海水在细胞内过滤为淡水,并通过树皮的代谢把那些威胁生存的盐分从体内排出去。生存在西北盐碱地的胡杨也有这种能力,但能长期泡在海水里泌盐的乔木,还是只有红树一种。

  在红树植物的叶片上可以看到盐结晶

  其次,为了防止弱小的种子被海水破坏,红树还进化出了植物界非常少见的“胎生”形态。红树种子的发育是在母株上完成的,它会为果实里的种子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待种子发育成幼苗后,再从母株脱落,直接插进淤泥发育成新株。这样就避免了幼苗无法抵御高盐分海水侵袭的问题,让红树家族的血脉代代相传。

  在母体树上的果实直接长出根系

  脱落之后能直接扎根在泥滩中

  一些不具有胚根的胚,能在脱离母体后

  迅速在泥滩中发芽生根

  第三,也是一种红树的特殊艺能:以强大的根系在潮水中站稳脚跟。红树植物的根系可分为支柱根、板状根和呼吸根,也就是我们在退潮时看到红树茎基下伸出的拱形根。这种根让红树植物站得更稳,还能同时起到抗御风浪和输氧的作用。

  直观能看到的一般是红树植物的支柱根

  它们可以维持着基本形态

  在退潮之后可以看到大量的呼吸根

  红树对沿海环境的保护,也主要通过这些奇特的根系来完成。

  中国东南沿海每到夏季就受到台风侵袭,而台风往往还伴随着风暴潮等次生灾害。在直接面对海洋的海南岛和一马平川的珠三角、雷州半岛,这种灾害的威力还会被放大,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峻挑战。但如果地区沿海前线存在根系发达稳固的红树林,气象灾害就会被厚厚的树林缓冲,堪称南方的三北防护林。

  绵延数里的红树林生长在常受台风侵袭的地区

  另外,红树林的根系还有固定、过滤河口泥沙的作用,在近海处富集泥沙营养,却不影响海草床的发育。一旦海草床能稳固地向远方延申,其上又能生长出珊瑚群,让海洋三大生态系统和谐共存。这根生态链条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而红树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第一环。

  红树林沿着河岸滩涂生长扎根

  也营造出一个以红树植物为基础的生态系统

  至于一般乔木有的固碳、过滤空气污染等作用,红树林也同样是一个不少。

  而中国境内的红树林,在世界红树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保存着世界约1/3的红树植物种类,据最近报道显示,总面积为2.46万公顷,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和港澳台等地,甚至还成功在浙南人工种植,北推了红树林的生长区间。

  这些地区以红树林为主题的自然保护区也不少。福建漳江口,海南东寨港,广西山口、北仑河口,广东深圳、湛江和珠海等地都有红树林保护区,既是珍贵的生态资源,又是不可多得的城市绿肺。热衷自然的朋友们,到了当地可千万不要错过这些南方奇景。

  众多保护区的建立让红树林健康的生长

  不仅带来了壮丽的景观

  也为整个地球生态发挥着自己的特长

  如何保护守护者 

  然而,在海潮、台风面前都毫不退让的红树林,却在人类活动下感到了深重的生存危机。

  我国历史地理大家侯仁之先生和司徒尚纪先生在《海南岛历史上土地开发研究》中指出,在苏轼生活的年代,海南岛沿海红树林就已经遭到了人类破坏。

  人类有太多种方式伤害红树林

  除常见的砍伐,捕鱼等,还有本就非法的采砂

  更是会对红树林造成大面积破坏 

  由于红树往往生长在河口位置,对于当时的渔民来说是出海的阻碍,因此砍伐它们的目的之一是给航路开道。另外,红树皮中有可以作为染料和药材的成分,因此也有些岛民是把它当作了经济植物进行开发。但在一些乡约中,学者们也发现了明文记载保护红树林的规定,看来也有不少乡民认识到了红树林可以防风防浪,保护乡里的作用。

  和红树植物同样适应于淤泥质海滩的

  盐生植物互花米草是一种入侵物种

  与红树林发生生存竞争,导致红树林减少 

  到了现代,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这些南海卫士又一次受到了重视。对于南方沿海省份来说,红树林就是当地绿水青山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稳住红树林生态,不仅有利于保护南海周边的水土,也对当地在台风季节的防灾减灾有重要意义。

  自然资源部南海局便当仁不让肩起了保护红树林的职责。

  在大众的视野之外,在红树林的泥潭中

  有这么一群人为维护红树林生态努力▼ 

  南海局开展的红树林相关的业务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便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调查监测和评价体系构建。这是因为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过程中,红树林需要的是自我修复的机会,而不是大规模的人工干预。所以表面上事情做得少,背后要做的功课却不少,了解红树林的自然生长情况更是重中之重,唯有如此才能因势利导地保护它。

  红树林调查现场

  机械是无法进入的,只能依靠人工

  一个健康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是由红树类植物、底栖动物、鸟类等生物成分,和沉积物环境、水环境等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和谐共处,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

  为了保护红树林,南海局启用的生态监测手法也很多样,高科技的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视可以用于红树林分布制图、监控外来物种入侵以及对时空变化的掌握;同时也有最朴素却有效的人工走访调查,形成了一套立体的监控网络。

  在此基础之上,南海局结合我国南方红树林的特色,还开展了生态损害核查和生态预警监测。

  信息在手,心里才能不乱。经过十余年的积累,通过试点监测、业务化监测和生态损害调查等工作,南海局掌握了中国南海区红树林的自然生长情况,研究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树种的保护和修复方法、修复布局及修复效果指标等,监督指导地方政府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通过贴近红树林自然生长状态的方式,宜滩则滩、宜荒则荒,因地制宜开展海湾整治和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的项目建设。

  得到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特征而修复的红树林,将具备很高的生态价值,并能和滨海防灾减灾协同增效。

  如果你也想和南海局的专家一起,亲眼见证中国南海边的这些忠诚卫士是如何守卫海疆,又是如何被监控和保护的,就请关注6月8日自然资源部南海局的直播节目吧。自然资源部南海局专家将带你走进南海红树林,深度了解壮美又丰富的“海上森林”!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