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6月8日是第十二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三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保护红树林 保护海洋生态”。那么,什么是红树林,有何作用,它的修复存在哪些难点,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在海洋日到来之际,让我们聚焦红树林,了解“海上森林”保护修复背后的故事,以飨读者。
“站立”于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地带,红树林算得上是植物界性格“最刚强”的角色之一。它们手牵手、臂挽臂,如同一座“生态长城”,利用它的“弹性”功能,缓冲、化解海浪的巨大冲击力,防风消浪、固岸护堤。
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红树林由于环境变化和人为破坏遭到大量损毁。为此,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多种手段保护修复红树林。“近年来,作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我国积极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红树林面积稳步上升,使我国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红树林面积增加的国家。”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光程说。
功能强大的“海岸卫士”
红树林是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潮间带的木本群落,支撑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发挥着消浪护岸、减缓气候变暖、净化水体环境等重要生态功能。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中的美景,成为人们在红树林看到的真实场景。红树林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可为海洋动物和鸟类提供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其中,红树林的根系、树干可为蟹类、腹足类动物提供攀附的介质和觅食的场所,落叶可被一些动物摄食,或者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变为碎屑,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红树林丰富的动物资源和繁茂的枝干,还可为水鸟提供觅食、栖息和繁殖之所,成为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
特殊的生态环境,使红树植物形成了复杂的地上结构,包括红树林地表支柱根、呼吸根和茂密的植株。因此,当潮水经过红树林时,红树林可通过波浪破碎和摩擦损耗等有效化解海浪冲击力,成为功能强大的“海岸卫士”。
2003年7月,台风“伊布都”在广东省台山市登陆。调查发现,有红树林保护的近5000米长的岸线堤坝安然无恙,许多没有红树林保护的堤坝则被冲毁,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004年12月,印度洋大海啸对东南亚、南亚沿岸多国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但泰国拉廊红树林保护区岸边房屋却是完好无损,相距仅70公里的没有红树林保护的村庄则受损严重。同样,面对台风袭扰,我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的红树林也在减轻海堤损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树林在海洋固碳中的作用也尤为显著。海洋储存了全球约93%的二氧化碳,吸收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产生的约30%的二氧化碳。这种由海洋生态系统捕获并固定的碳汇被称为“蓝碳”,它具有储碳量巨大、储碳效率高、碳储存周期长等特点。目前,国际社会把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作为遏制全球变暖的重要举措,提出一系列减排措施。
陈光程表示,红树林可促进潮水中颗粒有机碳沉降,植物的枯枝落叶和死亡根系分解后也能埋藏到土壤中,湿地土壤缺氧的状态限制了有机碳的好氧分解,使有机碳得以长期保存。因此,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
修复力度日益增强
此前,人类向红树林索取的很多:围垦造田、水产养殖、盐田生产、填海造地等活动,导致全球红树林资源严重衰退。据估算,在2000年~2016年,全球红树林面积以0.2%/年的速率下降。近年来,在我国相关政府部门、沿海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努力下,我国红树林面积稳步增加,遏制了红树林衰退趋势。
自1980年我国成立第一个红树林保护区以来,红树林保护修复力度日益增强。我国大陆地区已建立30余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并通过“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等重大工程,促进红树林的保护和修复。目前,我国在红树林理论研究、修复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红树林种植、濒危红树植物培育和种群恢复、特殊生态环境的红树林种植、红树林“南红北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
福建省泉州湾河口湿地位于晋江和洛阳江出海口,是亚热带河口湿地的典型代表。2002年以来,沿岸政府部门在洛阳江开展了以治理互花米草、种植红树林为重点的湿地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2003年9月,福建省政府批准扩建了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把湿地、红树林、珍稀鸟类、中华白海豚、中华鲟等纳入主要保护对象。短短两年间,红树林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57亩增加到近7000亩,成为全国现存面积较大的连片乡土树种人工红树林,形成了优美独特的红树林湿地景观。
近年来,除了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红树林的种植边界也在不断地“向北”拓展。以前,福建省福鼎市是我国红树林自然生长的“北界”。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浙江省温州市陆续从福建、广东引种红树林,并在“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等项目支持下,进一步加大了红树林种植力度。截至目前,温州已成功引种红树林约2600多亩,使红树林种植“北界”,从北纬27度北移到北纬28度。“南红北移”在温州取得的成功,对于丰富我国红树林资源,更大范围发挥红树林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为给红树林保护修复加上一把“安全锁”。近年来,社会各界也通过种植红树林参与到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为全民关心关注红树林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
探索保护修复新模式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红树林资源恢复仍是我国红树林保护修复的重点。”陈光程表示,我国红树林在种植面积稳步上升的同时,退化问题也同时存在。例如,互花米草生态入侵问题严峻、红树林病虫害影响范围扩大,以及大量种植外来红树物种将有可能引发新的生态问题。
“在修复红树林资源的同时,要加大对天然红树林的保护力度。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加强退化红树林的生态修复工作,有效提升红树林生态功能。”陈光程建议,在红树林研究上,应加强红树林退化机制研究和退化红树林修复技术的研发。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鼓励社会投资主体从事生态保护修复。
“如何发挥社会资本和公众积极性,促使其参与红树林保护修复,是需要探索研究的重要工作。”陈光程说,社会资金和公众参与在推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要以多形式、多手段促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之中,特别要在湿地保护、自然知识科普和实施修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要鼓励公益组织通过私募、公募资金直接资助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鼓励企业对公益资金进行投入,提高企事业单位、公益组织、志愿者等参与红树林保护修复的积极性。
陈光程认为,要积极探索一些红树林种植与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生物资源开发、碳交易等相结合的经济模式,使社会资本投入红树林修复可得到投资收益。同时,修复项目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变味”。
近期,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正与阿拉善SEE基金会合作发起众筹活动,利用公益资金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陈光程说:“我们正在尝试将红树林修复项目与碳汇交易相结合,将碳汇交易收益用于红树林管护,拓宽红树林保护修复的资金渠道,发挥公众参与和市场化机制对政府资金的补充作用。”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