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地球日 > 第43个“世界地球日” > 资源国情

矿产资源:我国家底知多少——回顾与展望我国矿产资源调查、开发与评价

2011-03-07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甲丁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矿产资源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工农业的血液和粮食。目前,中国92%以上的一次能源、80%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于矿产资源。

  固体矿产:相继发现和探明了一大批矿产地,完成了全国21个主要成矿远景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大力加强地质工作,明确要求地质工作要走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前面。提出了“开发矿业”的战略方针,并在每个五年计划期间,都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作出部署。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取得巨大成就,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矿产资源领域,相继发现和探明了一大批矿产地。发现和扩大了白云鄂博稀土金属矿、德兴铜矿、金川镍矿、柿竹园钨矿、栾川钼矿、焦家金矿、玉龙铜矿、厂坝和兰坪铅锌矿、东胜—神木煤田、紫金山铜金矿等一批重要矿床。西部地区矿产资源集中区逐渐显示出良好的找矿前景。在一批老矿山外围或深部找到了新的资源。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矿产资源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必将更加严峻,资源约束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成为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全过程的一个重大问题。为此,国土资源部自1998年成立以来,不遗余力地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地质大调查完成了全国21个主要成矿远景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进一步摸清了我国固体矿产资源潜力,发现新疆东天山、云南中甸、西藏雅鲁藏布江沿岸等地一批大型、超大型铜矿床,新探明铜资源量1200多万吨。

  这次调查新发现矿产地421处,累计探明一批可观的铅、锌、锡、金、银、铝土矿、优质锰、铁锰、钾盐、磷等资源量,对缓解固体矿产资源的紧缺局面将起到基础作用。固体矿产资源勘查长期徘徊的局面一举打破。

  我国铜、富铁矿、钾盐等大宗矿产严重短缺,如铜每年消耗量的2/3需进口,使用外汇高达30多亿美元。地质大调查在我国西部玉树、东昆仑等工作程度极低地区,发现并评价了一批新的重大找矿远景区,对于重新认识我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疆罗布泊发现并评价了特大型钾盐矿床,探明氯化钾资源量1.29亿吨,氯化钾平均含量1.40%~1.84%,目前已开发利用,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能源领域:发现了以大庆油田为代表的一大批油气田,首次在南海发现新能源“可燃冰”,并估出我国海域油气资源量

  在能源领域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了以大庆油田为代表的一大批油气田,使中国由一个贫油国转变为世界上主要产油国之一。

  近几年来,我国在能源领域相继有了可喜的突破。2006年4月,我国在川东北地区发现了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普光气田地下埋深超过5000米,它的发现是深部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油气勘探的巨大成果,大大扩展了国内油气勘探领域。

  2007年5月,我国在渤海湾滩海地区发现储量规模达10亿吨的一个整装、优质、高效大油田——冀东南堡油田。这是40多年来中国石油勘探的又一个重大发现。南堡油田的发现对于实现中国原油生产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增强中国能源安全供应的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将和大庆、胜利、克拉玛依一样,成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天然气水合物由于具有热值高、洁净无污染等特性,被誉为21世纪的新型高效新能源,是近几年西方发达国家争相勘查和研究开发的对象。2007年5月1日,我国在南海北部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并经初步预测,其远景资源量可达上百亿吨油当量。这不但为我国未来可替代能源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而且还可能影响到未来世界能源利用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地质大调查中,地质科技人员通过海洋地质调查并结合我国以往油气资源勘探成果,在我国管辖海域共圈定38个沉积盆地,新发现一批重要含油气局部构造,提交了第一批预选井位,初步计算,我国海域油气资源量可达400亿吨以上油当量。其中,近海海域11个沉积盆地油气资源量可达213亿~245亿吨油当量。特别是在南海深水海域首次发现巨厚中生代地层,沉积地层厚度超过万米,为进一步开展深水领域油气资源调查以及海上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和谐发展:保护地球,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勘查开发矿产资源会改变和影响矿区周围的生态环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实行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治理同步发展,已公布实施的法律法规,对矿山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土地复垦作出了明确规定。今后,我国政府将继续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一、继续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严格执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严格执行矿山建设与矿山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施工与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积极引导企业在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过程中实施清洁、安全生产。

  二、限制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矿产资源开发。在自然保护区和其他生态脆弱的地区,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限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采矿产资源,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开采矿产资源。未经批准,不得在铁路、重要公路两侧一定距离以内开采矿产资源。

  三、新建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应当论证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避免或减少对大气、水、耕地、草原、森林、海洋等的不利影响和破坏。     

  四、加强矿山环境调查、监测和灾害防治。国家组织开展全国矿山生态环境调查评价。

  五、建立多元化的矿山环境保护投资机制。

  60年来,中国物探、化探、遥感、钻探、坑探等勘探技术和实验测试、计算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提高了矿产资源勘查的科技水平。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回收利用成效明显,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目前,中国废钢的回收率为40%,废旧有色金属的综合回收率为27.70%;铂族和稀散元素几乎全部来源于综合利用;近1/3的硫酸原料也是由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中综合回收。一些矿山企业对与煤伴生的瓦斯、油页岩、高岭土、高铝黏土进行综合开发,对煤矸石、粉煤灰进行加工利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回顾过去,我们的成绩斐然;展望未来,我们更加满怀信心,续写辉煌,共谱美好和谐的家园。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