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本是樱花盛开的季节。但一场突如其来的9级大地震,打破了这一美丽时节。3月11日的日本,地震、海啸接踵而至,由此而引发的核泄漏,更让人类震惊的同时平添了一分恐惧……
近几年来,全球地震频发,多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让人们的神经一次又一次紧绷。我国的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甘肃舟曲、贵州关岭、云南盈江,这些原本人们了解不多的地方,也因地震、泥石流、滑坡等一场场地质灾难为人们所熟知。
地球到底怎么了?哪里才是人类可以安居的幸福家园?
突发地质灾害频繁
地球上的岩石、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大气等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目前,全球进入地壳活动频繁期,加之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频发,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环境最脆弱的国家之一。由于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马拉雅构造带聚汇部位,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印度板块向北对亚洲板块的碰撞,不仅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和地形的基本轮廓,同时也是形成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的根本原因。据统计,我国约50%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影响。
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具有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暴雨、洪水、干旱、冰雹、霜冻及温差等许多不良气候因素常常成为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在西北、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少雨,年内温差悬殊,风蚀作用剧烈,土地沙漠化、风沙化、冻融等灾害发育严重;而在温暖湿润的东部、南部地区,尤其在西南山区,降雨多且集中,崩塌、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在东部平原地区,盐渍化、沼泽化土地等广泛分布。
《全国地质灾害通报(2010年)》显示,2010年在我国28个省(区、市)境内都有地质灾害发生,以华东、中南、西南以及西北的部分地区最为集中。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0670起,其中滑坡22329起、崩塌5575起、泥石流1988起、地面塌陷499起、地裂缝238起、地面沉降41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382起,2246人死亡、669人失踪、53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3.9亿元。与2009年同期相比,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有较大幅度增加。
种种数据表明,201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灾害损失最多的一年。而2011年全国地质灾害趋势会商会透露的消息表明,全国地灾防灾形势依然严峻!根据地质环境背景分析、地质灾害发育规律、汛期气候趋势展望和多年灾情统计预测,结果显示:3~5月黄土地区因气温回暖、冰雪融化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较大;5~9月是地质灾害主要发生期,尤以6、7、8月最为严重;10~11月西南山区需要防范异常强降雨引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
人类活动加剧地质环境恶化
伴随近几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过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不断加重,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愈来愈强烈,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也进一步凸显。
在东、中部地区,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诱发并加剧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盐渍、沼泽化等地质灾害。全国约有2/3的城市以地下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约有1/4的农田灌溉用水靠地下水,地下水开采总量每年超过100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用水总量的15%~20%。目前全国共有上海、江苏、浙江、天津、河北、陕西等16个省(区、市)的46个城市(地段)明显产生地面沉降问题。地下水位下降还导致我国约有1/6的海岸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总入侵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
在西部地区, 由于超量开发土地、草原、森林和水资源,加速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灾害的发展,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也随之增多。西北干旱地区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使草场退化,沙漠化土地扩大,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民勤盆地最为典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地区随之成为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最强烈和最集中的地区。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等,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破坏时,才可以被称做是地质灾害,否则只可被称做是地质现象。城镇要发展,但由于人多地少,导致了地质现象向地质灾害的演变。我国山区占70%, 一些山区县城、乡镇和村庄就建在滑坡体或泥石流冲洪积扇上,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难以搬迁,潜在大量地质灾害隐患,一旦成灾极易造成重大损失。
近年来,我国兴建了大批水利工程、交通工程、能源工程,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工程建设活动,特别是大型工程活动常常对地质环境产生强烈和深远的影响。如大型水库建设一般要淹没大片的耕地,极大地改变了原来的水文条件和生态条件,极易诱发地震、岸边再造、水库淤积等问题。此外,大型工程建设改变了地质体应力平衡,如有些铁路在山区穿越,沿线进行了大量的切坡和隧洞开挖工程。山地岩石强烈风化、裂隙发育,铁路建成后,每年都遭受塌方、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侵扰,造成路基破坏,交通中断,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顺应地质环境发展规律
尽管地质灾害的发生有其复杂地质条件、地震破坏以及极端气候、持续强降雨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但更多是人类活动埋下的隐患。
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是的,人类对地质环境的利用应当是有限度的,必须综合考虑地质环境的容量和质量,在地质环境容量允许的限度内从事活动。而目前,正是由于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没有超前进行,地质环境管理理念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活动和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城镇规划、建设与运行过程中缺乏应对地质环境问题的科学对策,盲目规划,无节制发展,最终只能是使急剧发展陷入更加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之中,人类不得不自吞苦果。
地质环境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不管是交通、水利,还是房屋、管道建设,如果不对地质环境条件加以论证,项目盲目上马,或选在不加处理的软地基上,或落在缺乏防范措施的采空区里,或建在未经综合治理的地灾点上,那不是施工时出事故,就是竣工后留下无穷后患。
认识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成功。还没有认识自然就盲目去改造,后果注定是毁灭性的。
对人类而言,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绝对安全的。只有认识、了解我们生活的地质环境,合理规划利用地质环境,确定恰当的开发方式和工程功能区布局,才能建设我们安全的幸福家园。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