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自然之声

浙江七队地质找矿光辉历程

2012-04-06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许金坤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浙江省政权机构建立,随后组建地测机构进行地质与矿产资源调查。1952年国家成立地质部,统筹全国地质工作。1955年以后地质部派遣地质队伍进入浙江省开展矿产普查与勘探,1956年浙南地区就有华东地质局331队、332队分别进行平阳矾山明矾矿与平阳山门黄铁矿勘查工作,开启了浙南地区矿产勘查的序幕,我就是在这个时期从学校来到332队参加工作,成为地质队员的。

  1958年,经济建设大跃进,地矿事业大发展,浙江省地质局成立,统一管理省内地质队伍,地质队伍大扩充,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前身浙江省地质局第八、第九地质队成立,立足景宁、龙泉一带开展铁矿普查工作,找到了包山、赤木山铁矿。1959年与第三地质队合并为第五地质队,继续在浙南地区找煤、找铁。

  1959年召开了“红楼会议”(在杭州红楼饭店召开的地质工作会议),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达1个月的会议。会议之后,浙江省地质工作管理体制与队伍建制有了新的变化。

  1960年,为适应地质勘查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融合,对以往的专业地质队合并调整为地区综合性地质大队,以地质五队为主体成立浙江省温州地质大队,基本在温州地区(包括现丽水市大部分县市)开展综合性地质找矿与矿产勘查工作。

  1964年,浙江省地质队伍适应地质部工作部署与专业化的要求,又作建制调整,温州地质大队一分为三,分别成立六、七、八三个地质队。地质七队主要从事黄岩市五部铅锌矿的勘查工作,通过艰苦奋斗踏实的工作,成功找到了1个大型铅锌矿床,这个时期的地质七队功不可没。

  1971年,恢复地区综合性地质大队,原专业性质的第三、第七地质队、663队合并成为综合性地质大队,称为浙江省第三地质大队,在金、丽、温地区开展综合性地质找矿与矿产勘查工作。原地质七队的主要力量继续在浙南地区工作,如:遂昌县治岺头金矿、青田县石平川钼矿、景宁县三枝树钼矿、景宁县东坑铁矿与叶蜡石矿等矿区勘查工作的主要技术力量来自合并前的地质七队,继续为浙南地区找矿作出贡献。

  1978年3月1日,浙江省地质局决定按地区设立综合性地质大队,浙江省第三地质大队一分为三,按地区建立金华、丽水、温州地质大队。三大队在丽水地区工作的二分队、五分队、六分队、七分队与丽水地区地质队合并组建浙江省丽水地质大队,我也随之(当时在三大队地质科工作)分配至丽水地质大队工作。3月25日我和周仁镔二人打前站到丽水进行筹备工作,随后卫继光、葛晓云、王克宽、张汝光、余成荣等建队领导小组成员陆续到达,4月1日宣布浙江省丽水地质大队成立并正式开展工作。当年成立的浙江省丽水地质大队主要开展遂昌县治岺头金矿、青田县石平川钼矿、缙云县沸石矿、龙泉县八宝山金矿等矿区的勘查工作,并成立区调分队,开展1∶5万区调工作。丽水地质大队成立,以地质找矿为中心,按地质规律部署、开展工作,加强了丽水地区的地质调查与金属、非金属矿产勘查工作。大战治岺头,两年奋战完成矿区中块段详勘,探明黄金资源储量20吨。随后完成青田石平川中型钼矿床勘查,接着完成龙泉县乌岙铅锌多金属矿、龙泉县八都萤石矿、遂昌县湖山萤石矿、遂昌、松阳等地风化型稀土矿、缙云县天然沸矿等一批大中型金属、非金属矿床的勘查工作,满天星星找月亮,开创了浙南地区找矿工作新局面,取得了浙南地区找矿的辉煌成果。

  上世纪80年代,地勘单位逐步稳定,建制变动较少。1984年下半年,为适应形势与地勘单位自身需要,省地矿厅将以地区命名地质队改为分类编号,浙江省丽水地质大队更名为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事隔13年后,“地质七队”再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浙江省地质七大队从成立至今,经历管理体制与队伍建制的多次分、合变化,数次变名,长期在浙南地区开展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工作,转战深山老林50个春秋,通过长期努力与艰苦奋斗,终于在大片中生代火山岩覆盖区,找到了一批大、中型金属、非金属矿床,突破了中生代火山岩地区找矿瓶颈,重新认识浙西南变质岩,开创了变质岩区找矿新方向,为国家与地方经济繁荣与矿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上世纪80年代地质七大队亦由此成为当时地矿部所属15个重点地勘单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质七大队坚持以地质找矿为中心,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选准靶区找好矿,用了十年多时间,在浙南地区成功详勘了一个大型金银矿,当时号称江南第一大金矿;在国内首次发现并完成详查缙云县大型沸石矿床;在省内首次发现并在遂昌县、松阳县、庆元县境内找到小、中、大型各一个风化型稀土矿床;通过重新工作,重新评价了龙泉县乌岙铅锌多金属矿床,矿床规模由小型变为中型,并由原来的铅锌矿变为富含银的铅锌多金属矿床;在龙泉县八都、遂昌县湖山找到了大型萤石矿床,使丽水地区萤石矿资源储量一跃超过金华地区,成为全省地区老大;在松阳县峰洞岩详查了一个中型以上规模的优质高岭土矿,并发现了一批矿点、找矿异常,为以后开展找矿工作提供了较有前景的基地与找矿线索。通过完成近5000平方公里的1∶5万区调与变质岩专题研究,解决了省内长期存在并久拖不决的浙西南变质基底岩石的时代与划分问题。

  出色的工作,获得了上级的好评,受到了国家的奖励,1978年至上世纪90年代初,地质七大队(前期丽水地质大队)先后获得了国务院找金矿有功单位、找矿功勋单位,省双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先后获得原地矿部找矿与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8个,四等奖近20个;有两人获得部劳动模范与一人获得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有两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一人获得部金锤奖。结合找矿工作搞科研,发表了大量有水平的论文。浙西南地区找矿与变质岩研究成果还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反响,先后有美国、前苏联、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及台湾地区地质专家到地质七大队考察与访问,大队总工程师受邀参加地矿部考察团赴日本考察金矿与铅锌矿。

  事隔多年,回想往年,地质七大队在浙南地区找矿为国家作出了贡献。进入新世纪以来,七大队找矿继续不断传来喜讯,通过后代人的努力,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回忆当年,喜气洋洋,展望未来,前程似锦。

  (作者:原浙江七队队长,现退休)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