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自然之声

大爱筑起新家园—— 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回望

2010-05-12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周怀龙 郑 荣 赵 蕾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之际,记者随采访组一行自川西一路向北,到绵竹、安县、青川、北川、剑阁、汶川等地,看灾后恢复重建,不禁惊喜于万象更新的新气象。

  英雄的灾区人民,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用勤劳的双手,一砖一瓦重建倾覆的家园,重绘破碎的山川,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神话——

  安县晓坝镇,一座集徽派建筑、山西大院、北京四合院、川西民居等风格于一体的“中国院子”拔地而起;异地重建的北川新县城,现代化的羌族文化城雏形已现;劫后重生的绵竹市,源远流长的年画文化再次蜚声于世……

  两年前,刚刚擦掉泪水的人们立即投身于家园的恢复重建,不分白天黑夜,没有周末假日,但从不言苦与累。

  两年后,一幢幢崭新的集中安置房建成入住,一片片灾毁农田得到整理复垦,一处处地灾隐患被排查治理,一条条新的“生命通道”建成通车……

  两年来,百折不挠的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用伟大的实践,谱就了一部灾后崛起的壮丽新篇。

  大爱崛起,重建家园

  噩梦依稀。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让一度青山绿水的汶川遭受重创。失去家园、土地和亲人,幸免于难的人们对未来满眼迷茫。

  两年过去,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年5月5日~8日,记者重新走访那些曾经令人伤心落泪的地方,不禁被一个个奇迹般的场景所震撼:

  残垣中崛起的汶川县映秀镇繁华再现,小镇上的人们向来往的人群兜售各种物什,清香幽幽的菊花、红艳诱人的樱桃、古朴典雅的饰品挂件吸引着游人的目光。

  剑阁县剑门关镇的灾后集中安置点,一排崭新的仿古建筑已经落成,从水井坡、张家湾等地灾隐患点迁出的73户居民正置办家具,等待乔迁。

  安县新晓坝小学四年级的邹平和他的同学们一边摆着小龙门阵,一边调皮地对记者做鬼脸。曾经生活在山中关胜村九组的他们,如今整体搬迁到刚刚建成的“中国院子”。这座集聚了我国东南西北中建筑文化的大院,将成为川西北规模最大的具中国传统民居特色的旅游城镇。

  在曾遭重创的绵竹市汉旺镇,如今崭新的厂房依序排开。因为扩容,还多出了许多曾经没有的新地名:汉旺路、汉园路、汉凌路、汉秀路、汉溪路……

  如果说一年前,一些路段崩塌的碎石和倒塌的房屋还没来得及清理,那么如今的灾区只剩下一些依稀可辨的痕迹:汉旺老镇的那座汉旺钟,依旧定格在14时28分;震中汶川县映秀中学,将留下那瞬间永恒的记忆;青川县“大爱崛起”的石碑巍然矗立;走在从汶川到都江堰的路上,远山“泪痕”依稀可见……这些仿佛都在提醒世人曾经遭受的巨大创伤和带给人们的痛苦记忆。

  重整河山,再造家园。在全国各地的真情支援下,在当地干部群众坚强不屈的努力下,在大爱中崛起的灾区已恢复元气,正迈开步子昂首向前。

  守望相助,永不孤单

  在灾后重建的日子里,饱经苦难的灾区人民并不孤单。在他们坚强拼搏的背后,始终有一群支持他们的人,其中就有国土资源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

  两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土资源人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为灾后重建、防范地质灾害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有效服务。

  地震发生后,国土资源部立即与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成立工作组,短短几天时间,《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成稿;随后,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实行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特殊支持政策的通知》,为全力做好灾后重建服务保障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徐绍史等部领导多次深入灾区,提供坚强指导,为灾后恢复重建注入了强大动力;专家组成“汶川强震活动断裂调查与灾区重建场址稳定性评价工作组”,深入现场考察并为灾后重建选址工作服务。

  ……

  “地震后,我们得到了全国各地国土资源部门、地勘单位同仁的大力支持,让我们既得到了帮助,又感到了温暖。”安县国土资源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绵阳市国土资源局纪委书记王德云说,正是因为有了部里的特殊支持政策,这么多灾后重建项目才得以及时落地。

  在国土资源部门的支持下,邛崃市南宝山农场共安置青川县、汶川县因灾失地农民285户、1202人,全部迁入新建的永久性住房,人均分配到2.5亩承包土地;地灾防治方面,仅2009年,四川就下达1698个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勘查、设计项目,使近39万人摆脱地质灾害的威胁。

  安其居,富其民。据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宋光齐介绍,截至2009年底,四川灾区需要重建住房的120多万户农民99.8%已入住新房;曾是满目疮痍的100多个重灾乡镇,发展速度向前跨越10年到20年。

  拼搏奋进,三年任务两年干

  2009年3月,大地震后的第一个春天。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让灾区人民早日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成为灾后重建进入全速发力的新起点。

  机器轰鸣,尘土飞扬,工地上的人们挥汗如雨,埋头苦干——恢复重建工作热火朝天。

  时间紧,项目多,任务急,是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真实的写照。据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宋光齐介绍,四川省投资力度将达到1.2万亿元,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民生项目及社会事业项目将陆续开工建设,2010年,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将开工8000多个。

  仅绵阳市,恢复重建给全市带来7300多个重建项目、2200多亿元资金,相当于绵阳建市20多年来固定资产投入总额的2倍。

  攻坚克难,团结奋进,在艰巨的任务面前,灾区干部群众自立自强,没有丝毫退缩。“凝心聚力谋重建,一心一意促发展”,“三年任务两年干,甘洒热血战新区”,“奋战三百天,再创新世界”……从绵竹一路向北,类似的标语随处可见。

  绵竹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刘谋勇说,两年来,局里的人“大雨小干,小雨大干,不下雨就拼命干。”而因劳累生病的他,一下子瘦了20多斤;青川县关庄镇国土资源所所长王兴勇,每天骑着摩托车奔波在山间小道上,目前所里仅有他1人,地灾排查、灾毁耕地复垦、灾后征地拆迁等相关工作几乎一肩挑。

  “地震以后,工作繁重,为了完成既定任务,大家夜以继日,几乎没过过周末。”安县国土资源局局长谢崇义告诉记者。

  点亮新的希望

  地震毁灭了旧家园,两年后,一片全新的天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坚强的灾区人民在废墟中站起来,擦干泪水,抚平伤痛,开始了新的生活。

  “住进新房子,赶紧挣票子”,青川人打出这样的标语。

  “一曲大爱颂歌,一篇崛起宣言!告慰逝者安宁永生,激励生者感恩奋进”,矗立在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的“大爱崛起碑”如是倾诉。

  安居下来的青川人正努力为富裕的生活奋力搏击。在关庄、在竹园,家庭养殖长毛兔,发展大棚蔬菜,成为致富的源泉。

  “现在,我努力让自己的每一张照片展现的都是笑脸”,北川国土资源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死者已矣,生者何堪!正如汶川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唐作斌所说,“好好活着,努力工作,珍惜亲友,便是对死者最大的安慰”。在地震中坚强站立起来的人民,一点一滴地建设新家园,迎接新的生活。

  “等把群众和其他单位都安置好了,我们也该从板房搬出,安置新的办公地点了。”一位国土资源局的工作人员表示。

  临近“5·12”,许多人千里迢迢赶到青川、赶到映秀,前来悼念在灾难中逝去的人们。他们从映秀小镇居民手中买来一束束菊花,插在颓倒的映秀中学断垣,寄托哀思。

  临别采访的最后一站映秀镇,岷江河畔,记者看到一位年迈的老人,在临近牛圈沟震源点的“飞来石”前,庄重地献上一束金黄灿烂的菊花。而在河的对岸,一座新的中学正规划待建……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