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全国人民都不会忘却的日子——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也是我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
这样的纪念日,总能让人抚今追昔。在历经磨难的汶川,人们已经搬进充满羌族文化特色的民居,孩子们在各省市援建的学校中快乐地学习,地震后诞生的宝宝也开始蹒跚学步。新的生活在井然有序地进行。只是,他们还会点燃一缕清香祭奠逝者;只是,我们的记忆中,还留着英雄们奋战的身影和疲惫的笑容。
人们忘不了,为避免震后次生灾害造成更大损失,冲在一线的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在帮助组织人们疏散的时候,自己却冒着不断的余震、崩塌的飞石、滑坡和泥石流等各种危险,对次生地灾隐患进行拉网式踏勘排查,分析险情,得出结论,拿出措施,尽职尽责地呵护着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人们忘不了,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获知最大范围的震区地质地貌情形及动态变化,为党中央、国务院和抗震救灾指挥前线提供及时、有效的灾情信息,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不畏艰险,日夜奋战:在前方,专业技术人员在几千米的高空,争分夺秒地获取灾区影像资料;在后方,专家们夜以继日,解译处理数据。国土资源系统上下总动员,部领导多次深入地质灾害点现场查勘、现场办公。国土人在抗震救灾中的行为再次证明,这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奉献的队伍。
为了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早日开始新生活,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依然在奋战。他们“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地排查次生地质灾害隐患,抓紧开展灾区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有害元素分布、地下水污染等基础数据的调查与更新,集成航测和卫星遥感等数据,补充调查灾区各类用地特别是耕地的损毁情况,组织力量支持灾区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为灾后重建提供技术和政策支撑;他们加紧编制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安排灾后重建用地规模、布局,既要让人民群众远离地灾隐患,搬进适宜耕作区、安全水源区,保证农民有房住、有地种、有水喝,同时又要厉行节约,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发展布局,节约集约高效用地;他们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尽快恢复灾区的土地确权登记资料,对土地权利的灭失和其他变化情况及时调查补充,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的土地权益。
与此同时,国土资源部出台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特殊支持政策,启动灾后重建用地审批快速通道,采取调整审批程序,简化用地报件、落实优惠政策、提高办事效率等一系列支持灾后重建的特殊政策和保障措施,多途径保障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充分运用灾毁耕地复垦和挂钩政策,在灾区实施土地综合治理,为灾后重建筹集起数以亿计的资金,帮助灾区群众建设起环境优美、安全舒适的新家园。
正是因为这些平凡而有效的工作,保证了灾区人民在两年后的今天,真正地站起来,笑起来。而今,灾区人民已住进了新居,开始了新的生活。昔日危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堰塞湖,而今如明镜般点缀于山间。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系统也首次实现了部省两级互联互通,随时监控危及群众安全的隐患。
汶川特大地震铸就的抗震救灾精神,再一次在青海玉树地震抗震救灾中彰显升华。这一次,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在震后第一时间赶赴地震灾区,克服高原反应,冒着余震危险,发挥专业优势,为开展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信息支撑。由于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中积累的经验,在玉树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中,他们的技术更娴熟,工作效率更高,效果也更显著。目前,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的各项政策措施将借鉴于玉树震区的重建中。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像看到新汶川一样看到一个新玉树。
汶川特大地震过去两年了,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学会了更加地团结,也变得更加坚强。让我们铭记伤痛,昂然前行!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