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自然之声

巨大的成就 光荣的礼赞——国土资源部参与筹办共和国“辉煌六十年成就展”纪实

2009-09-29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北京展览馆门前悬挂的巨大红色字幅格外惹眼。“辉煌六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在此开幕以来,吸引了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群众云集参观。成就展从12个方面立体化、全方位展现了新中国成立6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绿一蓝”是国土资源部参展的第八单元“资源环境”展区的基础色调,看上去非常“养眼”。除了可以领略地矿、土地、海洋、测绘、生态、环保、气象等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巨大成就外,还给人独特的艺术享受。独具特色的设计、海量而确凿的史实数据、先进的科技展示手段,受到了中央领导、国庆活动领导小组、驻外使节和广大群众的热烈好评。

举全系统之力

“资源环境展览的筹办可以说是举全系统之力,是国土资源部机关、直属单位、各省厅及其他参展部委共同努力、集体智慧的结晶。”成就展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资源环境”是专题展的第八单元,有中央10个部委参与。国土资源部牵头组织、协调和总体效果统一设计制作。筹展工作“举全系统之力”有序开展,其中的重要环节是资料收集、整理,都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协助。部筹展办公室用了半年收集资料,从“海量”资料中筛选、提炼。

国土资源部党组高度重视这次展览,多次开会研究部署。徐绍史部长对筹展工作提出了“突出重点,充分利用空间,增强观赏性”的总体要求。部领导鹿心社、贠小苏、徐德明、汪民、王世元、王寿祥、孙志辉、甘藏春、冀文林分别就展览筹办提出要求或到现场指导,对所有展板逐个审评,对每幅图片说明逐一审看,并交代现场工作人员为观众做好服务讲解。王世元担任中央成就展领导小组成员,具体负责指挥“资源环境”单元展筹展的各项工作。

在现场负责展览工作的部展览筹备办公室负责人李玉华接待了国家领导人等专场在第八单元的参观。他说,开展那天,国家领导人在“资源环境”展区停留很久,“如果看电视新闻你会注意到,中央台的新闻给资源环境展区的镜头很多,这体现了中央对资源环境、对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视”。

“在中央领导同志参观专场时,胡锦涛总书记在地质找矿模板的西北缺水地区找水现场图片前驻足良久,温家宝总理每块展板和展品都看得很详细、认真听讲解。国家领导人还特别关心大陆科钻、“可燃冰”、耕地保护、未利用地开发、建设占地等,可见对国土资源非常重视。”

设计独具匠心

在中央成就展筹委会组织的专家评审会上,国土资源部的总体效果设计第一轮就通过审查,获得高度评价。“唯一不用推翻,让人提神,用开放式理念,充分利用了展览空间的方案”,这是筹委会对展览设计的评语。国土资源部为此还在成就展设计交流大会上介绍经验。

李玉华认为,这是一次规格最高、要求最严、展览面积最大、展览时间最长的展览,是政治责任,决不能有任何纰漏。部筹展办公室从制定展览大纲、设计总体效果、撰写脚本到制作小样,都非常广泛地听取了各方面意见,八易其稿才形成了独特的脚本。

设计独特是“资源与环境”单元的最大特色。部筹展办专门邀请了清华工艺美术的专家设计布展,“一绿一蓝”的背景体现了资源与环境的特色,让人大饱眼福,在美的享受中接受历史的熏陶。

用事实说话是一大特色。在地质矿产事业全面发展方面,包括找矿突破、矿业法制建设、矿业权市场建设等,还加进了最新的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泥河模式”、上海三维城市地质资料服务系统等内容。有些资料是从没用过的,让人耳目一新。

国家土地督察成都局徐雪林专员为记者介绍了土地展区的思路和特色。她指着一个沙盘说,这是我国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示意图,非常直观,观众对这个图的兴趣最大。小红灯标志的是基本农田保护区。黄色图斑是耕地分布情况,只占国土面积的13.8%,只有华北、东北的耕地面积最大。徐雪林还介绍了1951年时任广州市政府市长的叶剑英签发的一份土地证和“5·12”汶川特大地震幸存者捐献的一份1950年的土地证。“这些都是我国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进步的证物,非常宝贵。”徐雪林说。

徐雪林介绍的土地证知识,引起了来自山东泰安的一位农民的兴趣。他说:“我家里还有老地契,这个大红本好,有了它,土地有了年限,一般不(会)变(动)。”

现场工作人员高建玲说,展览在设计、用材等方面本着务实节俭的原则,展示尽量简洁、明快、大气,节省资金。

见人、见物、见精神

中央领导就展览的总体要求是,“见人、见物、见精神”。筹展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既要作为成就展办,也要带着感情,体现对以往历史的礼赞,展现历史岁月当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

从展览看,地质矿产展区体现了两大精神:一是突出了矿产资源自力更生“摘帽子”的过程。二是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了部党组对国土资源改革发展的最新思路和要求,如“大讨论”、“泥河模式”等。土地管理方面,体现了土地管理利用的国策和法制,结合了国土资源部“保增长、保红线”、保18亿亩耕地、节约集约用地、土地市场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等最新的指导思想。

“我们要展示60年来资源环境事业战线上的工作者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此打动观众,告诉世人,不光要学习展览中的知识,还要领会历史的真谛。”

现场讲解员李雯雯、任轶青,热情地给本报记者介绍展览内容。他们从早上8时到现场,下午5时下班,一天要接待数万人,既有辛苦,也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事。

“这是《勘探队之歌》,很多老人站在展板前就唱,他们未必曾是地质工作者,但这首歌是那时的‘流行歌曲’。”李雯雯说。这首1953年刊登于《中国青年报》的歌曲,曾是激励年青一代奔向边疆的动力。很多参观的老人希望能把它刻成光盘带回家。

任轶青告诉记者,一位攀枝花的观众连着跑了两天,专门来拍“钒钛之都”攀枝花的建设照片,这位观众的父亲曾参与了攀枝花的找矿工作。

记者在现场看到,部机关和在京各单位的职工和家庭踊跃参观展览。很多中小学生借周末时间参观,拿着笔记本认真抄写资源方面的数据。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的参观者络绎不绝,面对精美的矿产实物发出阵阵感叹。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我国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是中央对资源环境事业提出的要求,也是每一个参观者发自肺腑的祝愿。(记者 刘振国)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