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怎么看不动产权证引发的“房主变房客”之争》
王立彬
“房主变房客”——万众期待的不动产权证所引发的意外之争,目前仍在持续发酵之中。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说,这都应该属于一个认识论上的问题,而不是法条问题。《物权法》实施才8年,公民可以有私产入《宪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来均尚不足20年,就要十全十美解决不动产问题——愿望可以理解,但纸面上写得再完美,也解决不了实践的问题。从公民权利的角度来看,《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的出台,城市和农村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是私有财产入宪以来中国社会伟大进步的又一里程碑。这一历史性的权利证书,值得我们珍惜。
(作者系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主任记者、专栏作家)
《读懂总书记列的耕地保护“负面清单”》
郧文聚
要领会中央对耕地保护发出最强音的深意,关键得读懂总书记列出的“负面清单”。其一,“绝不能有闪失”。耕地关乎吃饭问题,饭碗必须且只能端在自己手里。耕地守不好、建不好、用不好、养不好,是对自己生命乃至后代子孙的不负责任。耕地资源的战略定位只有“最高级”,没有“比较级”。其二,“两个坚决防止”。补充耕地质量不到位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藐视规划管控、放任用途管制。必须坚决防止耕地占补平衡中出现的数量和质量不到位问题,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其三,“不能让一些人以改革之名行占用耕地之实”。其四,“三个不搞”、“一个防止”和“一个禁止”。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改革的基本方向,但要防止“非粮化”、禁止“非农化”,不搞大跃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行政瞎指挥。
(作者系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研究员)
《确权这个“马蜂窝”,该不该捅?》
李 倩
哪里有难处,哪里就更需要“严”与“实”的精神。确权就是“捅马蜂窝”的种种理由、算计,听上去似乎颇有道理,实则是不敢啃硬骨头,不敢直面问题,对于国家重大改革事项不务实、不落实的“虚症”作祟,是对确权对产权制度改革基础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是为群众办实事缺乏真心与实意。可以说,确权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提供了最接地气的案例样本。事实证明,只要有管用的政策和办法,就能避免确权形成“捅马蜂窝”式的负面效应。
(作者系本报记者)
《首槌落西部说明了什么?》
唐 健
“第一槌”在西部贵州湄潭敲响,一方面说明了湄潭土地管理秩序好、创新意识强;另一方面说明西部地区对土地制度创新的需求很大。对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笔者以为有两大问题亟待厘清,一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界定,倘若将其仅仅定义为生产经营性的企业用地,未免简单且有失偏颇,不妨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扩展为乡村旅游的服务设施用地、农产品加工厂、废弃的学校、农民满足自住后多余的宅基地、公共服务用地等;二是政府在集体土地流转中的角色定位,既不能是甩手掌柜,也不能是越俎代庖者。
(作者系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主任)
《房地产如何接轨“二孩”政策》
李军晶
短时间内,孩子并不需要喝二锅头,也不能马上成为“接盘侠”,拯救开发商于水火之中。但不容否定的是,二孩群体的出现,的确会带来多种潜在需求。全面放开二孩,短期内对于房地产市场和土地供应的影响可能并不会马上体现,但有利于促进一些地方消化住房库存,改善房地产供应结构。住房政策、供地政策以及贷款政策等,也应有针对性地作出相应调整。其中,近年来一直强调的分类调控供地思路理应得到强化,有必要出台更合理的房地产市场应对方案,以替代、升级前些年一刀切的“90/70”政策。最终,人们会选择用身体来投票——生,或者不生;买,或者租住。(作者系本报记者)
《回应群众期待要画牢“三条红线”》
毛志红
“山下闹田荒,山上砍树忙”,这种“林田之争”,貌似是生态与农田争地,实质上还是建设用地矛盾难以缓和的集中体现。“山下占田山上补,不让占田就占山”的背后,依然是外延扩张用地的粗放发展思路在作祟,让人们担忧的是由此引发国土空间开发失衡的生态隐患。回应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有必要加快自然资源管理改革步伐,画牢生产、生活和生态“三条红线”,全面统筹国土空间的开发与保护。但这得寄望于部门之间强化协作,将“三条红线”画牢,倒逼各类建设活动在节约集约利用现有国土空间上找出路。这也是推进发展方式彻底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变的战略之举。
(作者系本报记者)
《六大稀土巨头主导是进步也是考验》
李建武
六大集团格局的形成仍是我国稀土产业发展的巨大进步。稀土产业上游整合的完成,将改变以往小、散、乱的局面,极大提高产业集中度,有效改善开采、生产和出口秩序,并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六大稀土集团格局的形成,也会带来一些新问题。一是稀土集团以何种定位才能与主管部门和谐相处;二是稀土矿产品市场如何避免被割裂;三是在六大集团主导的固化格局下,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从何而来;四是如何防止此次整合对下游战略性新兴产业造成不利影响。这是要实现稀土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思考的。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矿业“寒冬”,袖手还是出手?》
刘益康
矿产投资者们应当有战略眼光,睁大眼睛,在全球搜寻有潜力的低价项目,而不要为了维护那些冬眠的勘查项目舍不得出手。全球许多初级勘查公司,股价都跌到三五分钱,已经在地板上,还能跌到地板下吗?现在,全球的矿产勘探市场,已经到了退无可退,基本见底的状态。中国矿业“走出去”,在历经波折之后,要发挥“屡败屡战”的精神,咬定目标不松口。上一轮“走出去”收获的教训,是再次征战海外的宝贵财富。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此时此刻,应当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走五洲。
(作者系中国矿业联合会高级资政)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