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海洋

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开展突发赤潮应急监测纪实

2021-03-01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罗茜 付蓉蓉 劳齐斌 刘国强 许炜铭 杨树坚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2月14日正月初三,海洋一号C/D卫星均捕捉到我国北部湾赤潮。在此后的3天时间里,与海洋卫星一样没有“休假”的,还有自然资源部南海局的监测员、预报员、分析员……海上巡视、采样监测、数据分析、预测预警,多单位各部门密切配合,直到2月17日该海域水色无异常,完成了此次突发夜光藻赤潮的应急监测。

  ◆ 海洋一号C/D卫星发现北部湾水色异常  

  “北部湾中部涠洲岛西南部海域疑似发生水色异常,分布范围较广。”2月14日晚,自然资源部南海局接到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的信息,迅速组织局属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开展现场调查监测,并会同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共同跟进核实现场相关情况,同时组织局属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开展遥感研判,南海预报中心启动气象水文等要素分析。

  2月15日是正月初四,千家万户还沉浸在春节的气氛中。负责现场调查监测的北海中心站收到南海局指令后不足两小时,迅速完成了应急监测人员集合和船舶备航,中午12时赶到了疑似突发赤潮的涠洲岛以西海域,开展应急监测。

  与此同时,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的赤潮遥感应急小组也在迅速响应,比对分析2月14日哨兵2B卫星多光谱成像仪数据与海洋一号C/D卫星图像,以多源数据、多手段加强该区域监测,进一步锁定水色异常区的位置和面积,并撰写了水色异常卫星遥感核查情况说明报告,以辅助现场外业核查。

  ◆ 应急监测人员海上巡视发现“是赤潮!”  

  应急监测人员在现场巡视发现,海面上有大片一缕一缕的红褐色带状漂浮物,虽然每一缕相隔较远,但分布范围很广,非常醒目。

  “是赤潮!”目击现状初步印证了监测员心中的预测。常年的海上业务工作让他们对这片海域非常熟悉,对赤潮的特性也很了解。但要做出严谨的定性定量判断,还需海水取样,通过显微镜判断海藻的种类以及密度等指标。

  在摸清海藻分布范围后,监测员在海藻暴发区域选取站点采集水样,并送回实验室分析。

  与此同时,南海预报中心也正忙得热火朝天。遥感小组针对卫星遥感图片进行判读,数值预报室正在应用漂移预测系统进行模拟计算,对北部湾海流运动规律和赤潮水体运动特征进行分析预测;预报室调出了赤潮海域的历史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并给出了未来3天的气象水文条件预测结果,得出了“藻团在未来3天内主要向西南方向外海漂移”的预测结论。

  ◆ “肇事”夜光藻暂未发现破坏近岸生产生活  

  19时,北海中心站的分析结果出来了:这次“肇事”的是夜光藻,浓度已经达到了每升海水中有3.2×105个夜光藻单体,这个数值远超赤潮预警浓度(>104个/L),可以定性为赤潮。

  夜光藻本身虽然不含毒素,但如果大量的夜光藻黏附于鱼鳃上,会导致鱼类窒息死亡;同时,夜光藻死亡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尸碱和硫化氢,会使海水变质,危害水体生态环境。

  此次北部湾发现赤潮虽然无毒,且分布于距沿岸较远海域,根据数值模拟分析预测漂移路径为西南外海方向,暂未发现对近岸生产生活产生破坏的情况。但海上情况复杂,瞬息万变,绝不能掉以轻心,仍需要广西沿海3市相关部门密切关注,保持警惕,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北海中心站立即向广西相关部门发送了专报,南海预报中心通过网站公开发布了生态监测预警专报,南海局的综合情况报告也送抵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

  随后,南海局持续通过遥感等手段跟踪监测该海域赤潮发展变化情况,获取藻类分布、漂移、发展态势等最新情况,对发展趋势及时研判预警。

  2月17日,据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的遥感影像显示,该海域水色已无异常。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异常现象,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地增殖造成。赤潮有时像“幽灵”般来也无形,去也无踪,其机理仍然有待科学界深入研究,因此它们每次出现后的监测预警,就显得尤为重要。

  “能在工作岗位多尽一份力,这个就地过年的春节更有意义了。”一名监测员这样说。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