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17日,以海洋酸化观测为主题的全球海洋酸化观测网第四届国际研讨会在杭州开幕。会议围绕海洋酸化研究进展、海岸带生态系统响应、海洋物理生态过程模拟、海洋酸化观测协作网络发展等议题,就海洋防灾减灾、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与人类可持续发展途径等内容进了研讨交流。
美国著名海洋科学家理查德·费利(Richard Feely)在大会主旨报告中指出,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近岸海域均不同程度出现了酸化现象,威胁着海洋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前,近海海域在富营养化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双重压力下,首当其冲地受到显著的酸化影响,中国与国际上多个国家正在共同面对海洋酸化问题。建设海洋酸化观测网络,并将其作为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的组成部分,可为海洋防灾减灾、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提供海洋观测数据与科技支撑,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国际原子能机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等多个机构于2012年组建的全球海洋酸化观测网,是一个专为全球性海洋酸化研究开展国际合作的平台组织,目前参与国家已有94个,我国是其中一员。近年来,该组织多次开展全球性海洋酸化相关工作:观测全球开阔大洋、近海及河口等区域的海洋酸化状态;评估海洋酸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海洋酸化驱动因素;提供高时空分辨数据优化海洋酸化分析和预测模型;召开国际研讨会讨论如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海洋管理与生态保护;呼吁提出区域性及全球性应对政策等。我国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海洋环境立体观测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通过本次主场会议将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国在应对海洋酸化方面的科学与技术进展,向公众宣介中国海洋酸化观测网的建设蓝图及发展规划。同时,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学者和青年才俊参与到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的建设,致力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未来目标和全球生态文明理念的推广。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学家希望在“一带一路”的合作愿景下,与世界各国共商共建海洋酸化观测网,并将通过提供方法规范、人才培训、共享数据等途径,向世界贡献全球海洋环境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
本次会议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和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250余名国内外海洋界知名专家、学者及业界代表参会。会议分为4个分会场,通过全体大会、主题研讨会、培训班、海报展和技术交流展等多种形式,从多方面提供海洋观测数据与科技支撑,同时为中国多家海洋设备与仪器制造企业提供展示平台,对进一步促进省部共建的浙江省海洋科学研究院的建设工作,丰富中国和浙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学、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共同协办了本次会议。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