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台钻机飞速运转、20余名技术人员经过1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力拼搏,终于完成了逐桩钻探钻孔1470个、钻探进尺38500米……这一串闪亮的数据背后,凝聚的是赣西北队岩土二院人攻坚克难时的决心和执着。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这群汉子还是蛮拼的!”
“拼”在精心准备上
“名门世家”岩土工程勘察工地用地面积共76500平方米,从设计院提供的设计平面图上看,将计划在此施工钻孔1473个。作为一支主要致力于铁路、公路勘察施工的专业工程勘察队伍,承接这样的大型房勘市场项目,在赣西北队岩土二分院还是首次。为了打响进驻房勘市场第一枪,该分院领导高度重视,精心准备。
“名门世家”岩土工程勘察量大,工期紧,如果要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首先要准备好充足的配套机器和优质的施工队伍,该分院也深知这一点。他们调动了53台性能优良的钻机设备,除一部分是自有钻机外,大多数为外聘。对于外聘的机组人员,该分院还要对他们进行统一的安全质量培训,并跟每个机组签订安全责任状。针对机组一般只有Φ127毫米、Φ108毫米套管的情况下,该分院专门到机械厂提前购置了一批Φ89毫米套管备用,以便更好地应对岩溶发育地层。
如果说机械装备是项目里的“硬件”,那技术人员就当之无愧的是“软件”,只有这两者合理搭配,才能事半功倍。“名门世家”项目工期紧,工程量大,施工期间又正处于生产高峰期,考虑到各个项目生产实际和技术力量的均衡,该分院在项目人员安排上精心调配,统筹安排。技术总工直接担任项目负责,同时抽调、借用、返聘技术人员12名,这其中包括了业务扎实的技术骨干,干劲十足的年轻小伙,还有退休返聘、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合理的人员组成队伍,满足了项目正常生产的需要,又能以老带新,夯实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拼”在精细管理上
该分院全面推行ISO质量管理制度,对工程实行施工、进度、质量、安全、工作量等五个目标管理,每个分目标设有目标值、对策、责任者,确保了工程质量与进度。
施工前,技术人员首先要根据建筑设计院所提供的孔位坐标平面图,在钻机进场前进行统一放孔,用中海达V30型号GPS定位仪到现场进行定位和校对。钻机开孔时,技术人员还要到现场监督,保证每一个钻孔的位置没有偏差。施工期间,技术人员对机组加强跟踪管理,如果发现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现象的,给予警告;再次违规的就给予清退处理,确保施工质量。
该项目施工条件相对复杂,影响了机组的正常施工。为此,该分院技术人员精心指导,不断调整钻探工艺,解决了钻探施工中的技术难点问题,保证了工程进度。由于该工地第四系覆盖层含碎石类土较多,于是他们采用大口径、浓泥浆钻进,但出现了严重的漏浆,他们及时停钻堵漏,将全风化泥岩的大土块搓成泥团投入钻孔进行堵漏,并用吊锤击实后再钻进。如此循环的堵漏,才能使钻机平稳地钻进到灰岩面,然后再下套管。进入灰岩地层后,又出现了很多溶洞,大部分钻孔每孔均见4个~8个溶洞,溶洞最厚时达到20米,且还充填着灰岩角砾或卵石,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技术人员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下钻孔时下四层套管,四层套管累计长度达80米以上,直到钻进连续完整灰岩5米后才能结束施工。
“拼”在优化队伍上
在“名门世家”的工地上,他们陆续施工了1470个钻孔,每台钻机间距最大的8米,最小的仅有2米之隔。按照就近原则,一名技术人员要同时对附近三至四台钻机进行编录。他们频繁地穿梭于每个机组之间,及时应对施工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对岩芯采取率进行控制,终孔后还要对全孔岩芯进行拍照留存,以保证野外第一手资料的真实性。
钻机从早上6点半施工一直到晚上7点结束,晚上回到驻地之后,技术人员还要对当天的野外资料录入整理,把编录的钻进情况反映到钻孔柱状图上。钻孔深度一般为20米~30米,最深孔为56米,顺利情况下两天可以完成一个钻孔的施工,慢的则需要一个多星期。如果遇到几台钻机同时开终孔,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对于当天的功课,他们从不拖欠,就算熬到深夜也会保质保量地把资料整理好。
项目组人员以工地为家,起早贪黑,奋力拼搏。就连他们租住的房东也被感动了:“这样能吃苦的年轻人还真是不多啦,他们踏实、肯干、靠得住!”感动之余,房东还主动当起了月下老人,为项目里几个单身的年轻人牵红线,被几个忠厚老实的年轻人婉言谢绝了。
按照科学化、精细化、集约化的管理模式,项目组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坚持“安全管理、质量至上”原则,把“标准作业、规范施工”的质量观贯穿始终,顺利完成勘察任务,得到了甲方的称赞。项目结束后,他们又转身投入到武(昌)九(江)客运专线配合施工项目当中,为城市的建设默默奉献着……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