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是全国开展土地整治较早的省份之一。为守住耕地红线,我省把土地整理、建设用地置换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整合涉农支农资金,引入金融和社会资本,推动农用地整治和村庄整治一体化实施,“土地整治后,农田质量提高了,基础设施完善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必然。 ”阜阳种粮大户葛浩新说。
土地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土地整治让千里沃野遍地生金。在肥西县官亭镇,很多农田过去是村民的宅基地,经过近两年土地整理和复垦,如今全部种上了庄稼。通过宅基地整理,官亭镇村庄占地率从10.6%下降到2.8%。整治后,当地政府通过引入森淼集团等龙头企业,耕地亩均产出从原来的1000多元提高到现在的3000元左右,真正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在土地整理置换的同时,着力实施村庄合并、新居民点建设和土地流转,实现耕地集中连片、田水路林综合配套,既增加了耕地面积,又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2010年,我省被纳入全国土地整治试点省。 “十一五”期间,全省批准实施国家和省级投资土地整理项目总建设规模325.9万亩,完成整治面积202万亩,整治后新增耕地14.4万亩。统计数据显示,整理过的土地亩均增产约一成,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约1.6亿斤。目前,全省耕地保有量8826.5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7365万亩,连续1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土地整治不仅盘活了农村边边角角的荒地,为粮食增产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还可以刺激农村消费,拉动建筑、建材、运输等行业发展。根据规划,2010年至2012年,全省将整治土地342.24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70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2亿斤。据初步测算,我省土地整治整村推进需政府投入1400亿元,但能开拓约5000亿元的市场需求。
近年来,我省层层建立耕地保护责任制,通过土地整治、复垦开发等多种方式,盘活存量、拓展增量。 “十一五”以来,全省共补充耕地108.2万亩,建设330万亩国家和省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有力保障了粮食增产丰收。(记者 桂运安)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