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山乡早醒。踏着残存的积雪,迎着料峭的寒风,记者跟随专家验收组来到河南省桐柏县的田间地头,对该县投资3.48亿元的一个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进行了一次全面“解剖”。
“吹面不寒杨柳风。”雪后的早春,乍暖还寒,满眼的新景在消融中萌动,青瓦白墙的农家小洋楼错落有致,硬化的水泥路从村口蜿蜒伸向田野,废弃的窑场变成了高效农业示范园,层层叠叠的梯田在斑驳的积雪中慢慢消融,村外平整后的大片土地泛起层层松土……
桐柏县位于桐柏山腹地,千里淮河发源地,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稀缺。近年来,桐柏县创新理念,以耕地保护为统揽、土地整治为抓手,兼顾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先后完成土地整治和“兴农富民示范村”项目23个,全县耕地面积净增3153公顷,完成耕地占补平衡67.26公顷,既保护了淮河源头的碧水蓝天,又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
“土地整治不能单纯只为增加耕地,最终还得推进农业产业化。”县长贾松啸一再跟记者强调这一点。为此,桐柏县也给土地整治项目立了四条规矩:一是按照有利于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原则,对坡地、荒草地、废弃地等山地进行坡改梯;二是按照有利于农田能排能灌的原则,对山间堰塘、蓄水池及灌溉水渠进行规范化、标准化改造;三是按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的原则,对农田进行平整,裁弯取直田埂,因地制宜挖高填低,配套道路建设;四是按照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的原则,促进土地流转。
桐柏县是河南省麦稻轮作重要区域,境内的8590口塘堰,是全县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由于这些库塘堰坝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多年运行,自然老化、年久失修,普遍存在跑冒渗漏和坝体坍塌等问题,特别是黄岗、毛集等偏远乡镇,60%的农田因无法灌溉只能“望天收”。这给土地整治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此次验收的土地整治项目可以说是该县的一个大手笔。该项目总建设规模1.64万公顷,整个工程分三期进行。自2012年启动以来,已经对四个镇的29个行政村实施了土地整治,主要涉及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工程。
副县长焦运付介绍说:“近年来,土地综合整治给项目区百姓的出行、机械化轮作、粮食保收增收等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我们县已经逐步实现了村庄整齐美观、村庄道路畅通、田园风光如画的目标。”
桐柏人多地少、土地资源不足的县情,决定了耕地保护是国土资源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5月,桐柏县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列入县政府重要工作之一。县国土资源局与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部门协同合作,在完成68.46万亩耕地保护目标的基础上,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8.81万亩,整合全县涉农资金400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3.17万亩。
记者在桐柏县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项目区内看到,一排排杨树迎风展,一道道小路平又宽,一条条沟渠齐相连,一座座泵站彰显出小农水带来的生机与活力,也给勤劳、朴实的桐柏人民带来了幸福与祈盼。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