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珠峰高程测量时,测绘队员们跨河进行水准测量。
为队员们徒步在青藏高原进行水准测量。(资料图片)
“登山,说白了,我们是靠意志力登的。”2005年珠峰测量登顶队员柏华岗说,“我是数着数登的,一二三四五……数到二十,好了,往地下一跪,好好吸上几口气,等气儿喘匀了,再开始数二十步。”
2005年珠峰复测,登顶测绘队员选拔条件是:未婚,家里兄弟两人以上。就是说,挑的是敢死队。在国测一大队全员300人中这么挑,远无法与专业珠峰登山队员“万里挑一”相比,但对意志的苛求,绝不弱于对专业登山队员的要求。他们的任务是要背负测绘仪器,执行精确测量,不像专业登山队尽量轻装,登顶即可。
队员们在北京怀柔登山基地进行登山器械、技能训练,在西安秦岭山脉中进行攀冰攀岩训练、长途负重徒步训练,在西藏拉萨进行高原适应性训练,长达100多天。即便如此,时任副大队长陈永军提醒,7000米以上背着6公斤的仪器,相当于背着个人,因为在那样的高度和缺氧条件下,负重感相当于平常的10倍。一切超出常规的困难,都要用意志去克服。
而这是在新世纪保障最好条件下的情形,回溯到40年前,更需要意志。1975年杨春和、薛璋、郁期青、陆福仁、吴泉源、张志林、邵世坤、梁宝根8人组成登山队测量分队挑战珠峰,郁期青为提高攀爬能力,练到能用拇指、食指、中指撑着做50个俯卧撑。由于不惜体力、连续作战,他最终倒在山上,生命垂危,抬下抢救,半年后才恢复,但留下了胸膜黏连等后遗症,牙齿都掉光了。
其实,这种意志不仅仅体现在最后冲顶,也不仅仅体现在几名突击队员身上,而是体现在国测一大队成立以来踏遍祖国千山万水的整个历程中。严格地说,珠峰高程测量不是从珠峰大本营开始的,而是万里之外的黄海海面。所谓“海拔”,是从海平面往上拔。万里海疆,以哪儿为基准?1956年我国在青岛黄海验潮站建立了平均海水面的高程系统,此后,大地测量人便以此为基准,从黄海之岸,自东向西,由北向南,逐站测量,推算祖国大地高程。
从青岛水准原点到珠峰脚下的定日这一条线,就有6000多公里。按照规程,这条线所经之地,不论高山、沼泽、荒漠,大地测量人必须徒步,每隔几十米设一个站,每个站测两遍,数年跋涉,步行1.2万公里,抵达喜马拉雅山。
这种意志,来自于对党和祖国赋予使命的忠诚——“一声令下,刀山敢上,火海敢闯,指到哪里打到哪里,哪怕撂下这百十斤,也要拼一拼”,这种意志,被国测一大队代代传承。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