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城市、老百姓的幸福乐园。那么,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表达、描绘、服务城市中最具活力的人民,是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者们亟需回答的命题。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时空大数据应用基本规定》(以下简称《基本规定》)。作为《基本规定》表征人口的主要数据源,手机信令大数据,建立起空间规划中如何描述人口流动这样思考与实践的重要连接。
一、数据取之于民
手机信令是如何产生的呢?它是运营商为保障手机用户通话畅通、服务连续的“必需品”,是通过手机用户在基站之间的信息交换来确定用户的空间位置,能相对准确的记录人口流动的时空轨迹。
手机信令从原始数据到可应用的大数据,至少经历四步。
一是数据采集,运营商通过自身的OSS系统采集数据,无论你主动发起的电话、短信、上网等通信行为,还是你什么都不做,至多每隔半个小时,手机都会在系统中留下带有基站位置编号、时间戳、手机触发类型的数据。
二是数据处理,数据本身的降噪、清洗,以及剔除物联网卡、一人多卡等处理,实现每个不可回溯的匿名ID都有准确的时空数据集。
三是数据扩样,扩样不是对手机信令数据进行扩样,而是对采用手机信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人数的扩样。可能有人要问,直接采集三家运营商的数据总和岂不是更好,先避开部分运营商未实现数据集中的情况,即便全量汇总,手机设备的全样本和人口的全样本中间,还有诸如一人多卡、无手机用户等众多问题,还需要扩样技术来解决。
四是建模分析,手机信令数据在不同场景有着不同的技术与表达,比如如何定义驻留,如何区分工作、居住人口乃至工作属性,如何表达常住、短驻、流动、实际服务等各类人口。
经过一系列的技术处理,手机信令作为人们日常通信产生的数据,也最真实地反映人民城市中最具活力的主体。
二、数据用之于民
手机信令大数据,时间连续、空间完整、被动采集、真实无感知,在经过高度不可逆的匿名安全处理后,成为人类活动大数据的天然采集器。以北京为例,大约2000 多万人口,每人每天产生的有效信令密度超过300个点,每天产生信令数据超过 60 亿条。海量手机用户就形成了海量群体的出行矩阵。那么,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如何用好手机信令数据呢?
手机信令大数据,数据尺度远小于空间规划的最低颗粒度,能充分满足空间规划的数据要求,但真正用好数据,必须和场景紧密耦合起来。目前,手机信令大数据已经是国土空间规划中应用成熟的数据源,在规划的编制、实施、监督方面,人口的典型应用已达成业界共识。
一是数据指标,能够建立完整反映人口与空间关系的数据表达。
比如,在人口的规模与分布方面,常住人口,是指识别出连续6个月内用户的每月居住地位置,按其居住天数最长的居住地位置,归属为该地区的常住人口。
比如,在职住空间关系方面,通过手机信令,识别出就业人群的居住地、工作地以及两者之间的通勤联系。
比如,在中心识别和重要设施服务水平方面,可以识别居民活动中心,以及重要设施的服务人数、服务范围及同类比较等。
比如,在城市空间联系方面,手机信令数据不依赖于交通方式,可以全量识别出行,同时可以识别时间与空间上不同起点与终点的出行,也可以还原全链路出行,从而服务城市群、都市圈等应用。此外,在人口集聚分布研究中,采用手机信令数据,也能够打破传统人口统计中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的限制,提升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二是场景应用,能够衔接数据要素与业务需求的价值体现。
比如,云南省推动国土空间全域数字化人地要素全覆盖,采用手机信令大数据构建人口大数据底板,支撑空间规划各专题需求及长期监测与积累。
比如,临沭县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中,采用手机信令大数据实现来表征人口,呈现涉及旅游、常驻等特色人口分析,并服务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评估工作。
比如,经历3年疫情后全国恢复自由流动,基于手机信令提供人口流动监测为核心的灵敏度、坚韧度、稳定度、活跃度、幸福度的五度分析,动态客观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依据。
比如,为保证医疗资源更合理高效地使用分配,可以采用手机信令医疗人口流量监测。通过智慧足迹行为集成AI等算法,识别本地/外地就诊人群、医院职工,分析医疗资源饱和程度,提供供需匹配监测分析。
比如,央视大型专题片《这十年》,通过手机信令大数据看城市“15分钟生活圈”的变迁。以北京的中仓社区为例,社区周边建设运动健身场所、公园、幼儿园、养老机构、医院等一批生活服务设施,从2017年和2022年手机信令大数据来看,居民的基本生活半径从6.3公里缩小到了4.4公里。
同样,在央视大型专题片《这十年》中,利用联通数科智慧足迹手机信令大数据,研究人员经过长达一年对全国所有地级市产生的手机信号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活跃的手机信号不再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专属,在我国中西部的成渝、滇中、天山北坡也出现了这样一个个人口流动活跃的区域,中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向正在从过去长距离的省际间流动,慢慢变成短距离的城际间流动,一个个新的城市群在中西部悄然崛起。
比如,2023年1月28日大年初七,央视新闻报道《春节假期消费盘点:大数据发现“逛街热情”高涨》,利用手机信令大数据和卫星从多个维度对全国重点城市的商圈、步行街进行观察,来看客流量的变化,寻找大家逛街的热情是否重回节奏。通过手机信令大数据看到消费回暖热情高涨,比如最火热的商圈在长沙、重点城市商圈人流量超过去年同期四分之一、外地客流占半壁江山、商圈人群驻留时长远超去年同期等。
三、《基本规定》确立了基本技术路线和主要场景
《基本规定》提出了手机信令大数据在时空颗粒度、数据处理、数据融合、数据指标、数据应用的基本方法,可以成为使用该数据的基本操作指南。
比如,在空间粒度上,《基本规定》要求:“手机信令数据,支持汇总到特定的分析网格单元,由条件本身决定,城区范围内宜以不大于250m×250m为基准浮动。在时间粒度上,主要根据应用需求确定,涉及年度规划评估(如实际服务人口量)、季度或月度规划评估时(如月度通勤时间),数据时间粒度宜采样至小时尺度。涉及出行、道路拥堵等应用场景,时间粒度宜精确至分钟”。《基本规定》中提出的网格单元精细度高于传统规划的最细空间颗粒度,灵活多样的时间统计周期适配规划应用的更多场景,进而满足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对时空大数据的更广泛应用。
比如,在数据处理上,《基本规定》要求:“手机信令数据应进行信令日数量变化检查、小时变化检查、基站位置坐标检查等”。这就对运营商手机信令的质量校检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比如,在数据融合上,《基本规定》要求:“网格级别的手机信令数据、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中的面状要素数据按网格切割后,应支持按面积比例分配并融合到对应的地理格网中”。这样,应用者可以基于一套网格标准,汇总手机信令、调查数据等多源大数据,从而支持网格级别的大数据统计分析。
比如,在数据指标上,《基本规定》要求:“日度实际服务人口识别。基于互联网位置服务数据和手机信令数据,宜采用不少于连续30个特征天的数据,识别每天在研究区内出现过的用户,统计用户在该区域的当日总驻留时长,筛选出驻留3小时及以上的用户作为当日实际服务人口”。30个特征天的要求,能够平滑因节假日、重大活动等造成的数据异动,驻留3小时充分考虑到以区县为维度,人口出行驻留的典型时间特征,与《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TD/T 1063—2021)一致,在实际数据校检中也得到了充分验证。
比如,在数据应用上,《基本规定》明确了已经成熟的应用方法与场景,包括人口总量结构、常住人口、职住平衡等。当然,标准鼓励城市在此基础上探索增加新的应用场景,比如还可以进一步将人口与空间发展、产业发展、城镇化发展进行联动分析。
手机信令大数据,因手机与人的如影随形和技术上的不断突破,一定意义上就带有人的温度、感知、特点、偏好。以人民为中心,在业务与技术的双驱动下,手机信令大数据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勾勒出人民的旺盛活力,并描绘人民创造的美好生活和建设的美好城市。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