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地质科学院举行隆重的揭牌仪式。
围绕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实验室何以能升格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今后的发展方向等问题,在揭牌仪式后,记者对实验室主任许志琴院士进行了专访。
记者:作为国土资源重点实验室,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实验室率先升格为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这是国土资源系统在科研平台建设上的一大突破。请您介绍一下实验室成功升格的原因。
许志琴:我理解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实验室能成功由部重点实验室升格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瞄准国际前沿部署科研工作。众所周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要实现与地球的和谐相处,就必须更加深入透彻地认识地球、了解地球。
在半个世纪前,人类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过程中,板块构造发挥了重大作用,它诠释了地球构造的许多现象,如大洋岩石圈的生长和消亡 、板块接合部位的造山运动等。但是,随着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科学家们发现,板块理论在解释大陆构造基本问题方面迄今仍然具有局限性。大陆岩石圈的增生、保存和消亡过程更为复杂,尚未建立令人信服的动力学模式。大陆动力学的兴起成为固体地球科学发展新的里程碑;重新审视大陆构造及动力学理论体系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地学研究的重心,成为解决人类社会需求(资源能源、环境)的重要理论基础。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1992年美国地质科学家在全球率先开展了有关大陆动力学的研究,并得到了全球地学者的高度关注和共识。大陆动力学的研究,也立即成为国际地学界最前沿的领域之一。
跟踪这一国际地学研究的最新变化,站在国际地学前沿的高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93年在我国率先提出了研究大陆动力学的计划,使我国在地学前沿问题的研究上跟上了国际步伐。
二是静下心来搞研究,用扎实的基础实现平台建设的突破。作为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中国大陆构造与动力学研究无任何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如何开展研究、设立什么样的课题、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路线等,都要靠自己探索实践。在全面盘点中国大陆突出地质构造现象的基础上,1993年,我们开始实施大陆动力学计划,即以大陆动力学为龙头、超高压变质带和青藏高原为两个拳头的研究战略,开始组建我国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群体。1997年,正式形成以大陆动力学命名的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2006年,以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为主体,与部地球化学同位素重点实验室和院地壳探测及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逐步整合、磨合,形成了新的大陆构造及动力学实验室群体。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研究群体站在国际地学前沿,运用新思维新理论,凝聚国内外地学家,围绕青藏高原、中国大陆主要造山带的研究平台,开展中国大陆构造和动力学研究的关键地域和关键问题的研究,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野外实践、探测和理论研究,先后领衔了中国大陆科学深钻工程和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
有了以上扎实的科研基础, 2011 年10月,经科技部批准,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实验室正式升格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记者:从您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在近20年的研究过程中,我国形成了较强的科研团队,并形成丰富的科研成果。对此,您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
许志琴:好的。大陆构造与动力学科研团队建设,是一个逐步整合、完善的过程,我们在前沿地学的研究过程中,吸纳了一群优秀的科技人才,形成了年富力强、梯队结构合理、专业配备较为齐全的科研团队,这支团队现在正活跃在国内和国际的地学舞台。具体来讲,目前,我们实验室科研团队共45人,其中院士2人、研究员19人,二级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8人,助理研究员13人。有三个实验室(物质组分与组构、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地壳探测与数据处理)技术支撑、并建立了三个野外基地。在这一团队中,11人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8人为在国外获博士学位回的国工作者。平均年龄43岁。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何梁何利科技奖2名、李四光科技奖3名、中青年突出贡献奖2名、归国人员特殊贡献奖2名、杰出青年基金4名等。
近20年,由于实施大项目机制,团队的主体人员长期参与共同的大项目,有着共同的科学目标和崇尚地质、重视实践、奋力拼搏、集成创新的精神,在和谐、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机制下,产生了一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主要包括: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科学集成,中国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大地构造背景,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及资源环境效应,深部地幔矿物及地幔动力学,陆—陆碰撞及成矿作用,地壳探测与中国大陆深部结构等。近六年来,共完成科研报告约40部、出版专著5部、英文专刊3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土资源部科技一等奖2项、国土资源部科技二等奖8项。这些科研成果,丰富了国际地学界有关大陆构造与动力学研究的成果库,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据初步统计,仅最近6年发表的近560篇论文,SIC收录的就有300余篇。
记者: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实验室升格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后,有怎么的目标定位?
许志琴:我们将坚持基础前沿为主,结合公益性基础性和应用研究,力争把实验室建成一个国家层面的创新、凝聚、奋进的国际型固体地球科学的创新基地。
记者:建设国家级的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实验室的目的、意义有哪些呢?
许志琴:建设国家级的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实验室,对于丰富地学理论,为人类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灾难等共同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具体说,我们实验室建设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一是通过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大陆动力学理论,使我国在地学领域能始终站在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二是通过运用多学科和多技术手段,解决中国乃至亚洲大陆构造的若干重大基础科学问题,进而建立起中国大陆构造及动力学的理论体系。三是提高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的科技能力,为矿产资源、能源和灾害预防的社会需求,提供基础科学依据。三是营造一个新开放流动的科研环境和氛围,建设国家层面的大陆构造和动力学实验研究系统平台,培养一支具有凝聚力、创新力与国际地学竞争力的科研群体。
记者: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运行后的研究方向是什么呢?
许志琴:今后的研究方向,将以大陆动力学为主线,通过地质、构造、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多学科研究,运用地壳探测、同位素示踪及物质结构/流变学的新技术手段,进行大陆组成、结构、行为、动态深化及深部驱动机制的研究,把建立新的大陆构造及动力学理论体系作为长期目标,结合中国和亚洲大陆构造及动力学的若干重大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和探索,紧密结合我国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防止地震灾害等,为促进地球科学的深入发展,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灾难等问题,提供基础科学技术支撑。
记者:在这一研究方向下,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后将主要开展哪些研究?
许志琴:实验室今后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近期主要围绕青藏高原、中央造山带、塔里木盆地及周缘环形山系的大陆动力学研究,以及实施中国大陆的深部结构与探测以及大陆科学钻探的整合计划。聚焦的科学问题有:印度/亚洲板块增生—碰撞过程、动力学机制以及对矿产资源的制约;板块聚散与造山带的复合造山的过程;洋壳—陆壳深俯冲与折返动力学;大型剪切(断裂)带和现代大陆变形动力学研究以及对资源、环境的制约;地幔深部矿物、流变学与地幔动力学;地质、地壳深部探测和大陆科学钻探结合,揭示和解释中国大陆地壳和地幔的组成、三维结构、地球化学示踪及动力学过程。上述几点将作为实验室的长期研究内容。
国家重点实验室刚刚起步,我们还没有经验,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借此机会,我也感谢地学界同仁们长期以来对“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