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第八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有关国家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矿业界新老朋友聚集一堂,探讨全球矿业的发展与未来,加强新形势下的矿业交流与合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矿业繁荣与发展,曾培炎副总理亲自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孙文盛部长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这次大会将秉承“繁荣矿业经济、促进和谐发展”的主旨,加强信息交流,促进务实合作,进一步推动中国和全球矿业健康发展。
下面,我介绍几点情况。
一、中国矿产资源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去年8月,中国政府决定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今年1月,又发布了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就推进地质事业发展,加强矿产资源勘查,进一步增强地质工作服务功能,作出了全面部署。通过贯彻科学发展观,创新矿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各项工作均取得了积极可喜的成效。
(一)改革完善地质勘查体制机制。着力建立和完善政府与企业合理分工、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地质勘查区别运行、相互促进的勘查体系,中央与地方各负其责、相互协调的管理体制,勘查与开发紧密衔接、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政府出资开展公益性地质工作,主要为管理决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降低商业性地质勘查风险。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强化市场监管,规范矿业秩序,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商业性地质勘查健康发展。
商业性矿产勘查主要由企业投资。企业新建矿山或采区,必须依法投资矿产资源勘查或有偿取得矿业权,依法自主进行勘查开发活动,承担投资风险,享受投资权益。政府不再包揽全部地质工作,逐步退出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商业性、竞争性领域。
对一些勘查风险比较大的重要矿产资源,中央和地方财政出资建立地质勘查基金,适当加大前期勘查力度,引导和拉动商业性勘查投资。地勘基金主要投向社会资本不愿独立投入勘查的项目,不与社会资金争地盘,同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基金采取公开、公平、公正和开放式运作原则,实行合同制管理。
加强地质工作的有关措施正在陆续出台。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已经建立,项目试点工作已经启动。
(二)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全面实行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一是改革完善矿业权出让方式。今年1月,我们采取新的政策,依高风险、低风险和无需勘查三类,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有偿出让矿业权。对高风险性的矿产勘查,如铜、铅、锌等,以先申请者先登记的方式出让探矿权;对砂石粘土等无风险矿产,采用“招拍挂”方式直接出让采矿权;对勘查风险不大或以往国家出资开展过工作、勘查风险明显降低的矿产,如煤炭等,以“招拍挂”方式出让探矿权;特殊情况以协议方式有偿出让矿业权。二是以煤炭作试点,对国有企业过去无偿取得的矿业权,按照有偿使用的原则,采取分期缴纳、折股上缴等方式,一律缴纳矿业权价款。
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有偿开采制度。今年4月,我们采取了加强补偿费征收的措施,促进煤炭矿山企业回采率提高,实行资源补偿费征收与消耗储量挂钩,并逐步推行到其他矿种,在有效维护国家权益的同时,进一步建立矿山企业珍惜利用资源的经济机制。
(三)逐步理顺矿产资源开发利益分配关系。合理调整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的收入分配关系,将收益更多地留给地方,并在省、市、县、乡之间合理分配。国土资源部与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出通知,规定自今年9月1日起,国家出资形成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20%归中央所有,80%归地方所有。省、市、县分成比例由省级政府确定。留给地方的资金,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保护和改善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并向基层、农村和社会事业倾斜。中央取得的收益,按照取之于矿、用之于矿的原则,向矿产资源开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倾斜。财政、国土等部门正在就调整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标准、资源税费制度改革,进行深入调研,制定相关改革措施。
(四)加快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经济补偿机制。采矿权人在取得采矿权的同时,必须承担起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治理恢复环境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义务。我们正在按照“开采反哺勘查,开发补偿保护,成本体现安全,价格反映稀缺,市场公开公平,企业进退有序”的原则,与相关部门一起,共同探索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经济补偿机制。今年2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总局印发了《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按照“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落实企业环境治理责任。矿业企业按矿产品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分年预提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并列入成本。对历史遗留下来的矿山环境治理问题,各级政府制定了规划,加大了投入,中央财政今年投入7.53亿元,比去年增加3亿多元。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建立资源衰退产业转产、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有效机制,建立完善矿山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足额提取矿山安全准备金,强化监管,减少矿山安全事故。
(五)健全完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矿产资源管理权责。按照分类分级管理、权责一致的原则,区别主要矿产和一般矿产,调整完善了管理权限。按照国民待遇原则,对受理审批外商申请矿业权的权限作了相应调整。二是强化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严格执行规划审查制度。编制地质勘查规划,启动了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了45个煤炭国家规划矿区的矿业权设置方案。继续实施钨矿、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三是健全矿业权管理制度。完善了矿业权前置性审查和审批程序。实行了矿业权人资质管理、行业准入、区块退出等制度。逐步完善矿业权、矿产储量评估机制,成立了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完成了地质勘查资质注册登记,准予登记发证1623个。四是健全矿产资源开发监督制度,严格过程监管,加强转让管理,实行矿山储量动态监管和年度检查,逐步向重要勘查区和矿山派出督察人员。
(六)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业秩序。一年多来,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明显好转。一是治乱工作全面推进。至今年9月底,全国共查处无证勘查960起,无证采矿65313起,超层越界开采4509起,持勘查许可证采矿717起,非法转让矿业权1365起,关闭矿山8000多个,乱采滥挖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二是治散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各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矿产资源为基础,以矿业权为纽带,以煤炭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整合工作。通过整合,提高了矿山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利用的水平。山西煤矿总数减少了30%,河南小煤矿、小铝土矿分别减少了62%和64%。三是治本工作稳步推进。围绕严格矿业权管理、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理顺矿业经济关系、加强煤炭勘查开采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二、中国矿产勘查开发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矿产勘查开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投资、储量、产量持续增长,矿产品供需两旺,成为世界资源大国、资源生产消费贸易大国,为全球矿业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矿业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十五”期间,全国矿产勘查投资增长50%,2001年222.37亿元,2005年增加到344.4亿元。投资重点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部和西部地区矿产勘查投资年均增长18%和17%。今年1至8月,全国共颁发勘查许可证4437件、采矿许可证7675件。正在实施的勘查项目22200多个,其中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282个。1至9月,全国采矿业投资2567.53亿元,同比增长33.4%;石油、金属、非金属矿产加工冶炼压延业投资4098.66亿元,同比增长14%。国内矿业公司之间的并购、重组、合作,以及企业与地勘单位合资合作明显增加。
(二)公益性地质调查力度加大。开展了重点区域1∶5万区域地质调查、1∶20万区域重力化探航空物探调查。加强了重点成矿区带矿产远景调查和重要资源潜力评价,完成了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和地下水资源评价,引导和带动了后续矿产勘查工作。推进1∶5万、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建设。地质成果资料社会利用取得新成效,2005年全国共汇交各类成果地质资料1.4万种,提供社会利用3.4万人次、9.2万份次。在部、省两级国土资源政府网站上开辟了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栏目,地质资料网络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三)矿产勘查获得一批新成果。2005年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69处,其中:能源矿产40处,金属矿产58处,非金属矿产64处,水气矿产7处。今年,在川东、大庆、黄河口凹陷、渤海、南海、新疆福海新发现或探明一批油气田。甘肃庆阳、河南禹州、河北衡水、新疆昌吉、山西榆社等地发现了大型特大型煤田。找到了江西横峰国内最大的葛源钽铌矿、湖南郴州新类型锡矿、河南汝阳特大型钼矿,探明了云南东川金矿、新疆哈巴河多金属矿。内蒙古东胜煤田、新疆阿尔泰蒙库铁矿、甘肃阳山金矿、贵州清镇猫场铝土矿、青海锡铁山铅锌矿等矿区探获一批资源储量。首批9个危机矿山找矿试点项目有6个取得突破性进展,后续20余个项目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矿业开发取得新进展。“十五”期间,全国矿业总产值翻了一番。2005年达到14809亿元,矿石总产量约70亿吨,煤、钢、铜、铝、水泥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今年1至9月,全国原煤产量14.78亿吨,同比增长11.7%;原油1.38亿吨,增长1.7%;焦炭2亿吨,增长16.7%;铁矿石4.06亿吨,增长37.7%;十种有色金属1380万吨,增长18%;磷矿石2780万吨,增长21.7%;原盐3843万吨,增长20%;水泥8.7亿吨,增长20.7%。渤海曹妃甸油田、国内最大的沁水煤田煤层气生产基地、贵州烂泥沟卡林型金矿成功投产。神华、华能、平煤、兖煤等公司一批新的煤炭开发项目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吉林白山国内最大的钴铜矿、新疆罗布泊钾盐、江西鹰潭银珠山多金属矿陆续开工建设。
(五)矿业对外合作步伐加快。“十五”期间,矿产品进出口贸易增长近两倍。2005年达到3075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21%。今年1至9月,出口煤炭4807万吨,进口原油1.09亿吨、铁矿石2.47亿吨。
今年,外商来华矿业投资踊跃。云南、内蒙古、新疆、四川、甘肃、青海等省区外商投资勘查十分活跃。塔里木盆地9个油气区块勘探向海外开放。中石油与法国道达尔公司签署苏里格南区块天然气开发和生产合同。壳牌公司与吉林共同勘探油页岩资源。英国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中海油合作开发南海石油。美国黄石能源公司在湖南娄底投资勘探、合作开发煤层气。澳大利亚公司与鞍钢合资新建营口球团矿厂。西部矿业公司在青海取得了重要突破。
中国企业到国外投资勘查开发矿产资源取得新成效。今年,中国3家石油公司分别与国外同行新签了一批境外合同。中国五矿集团与智利国家铜业公司联合开发智利铜资源。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在赞比亚、蒙古、缅甸获得铜、锌、镍、钴等金属储量。福建紫金矿业集团、江苏华西集团到境外投资开发资源。这些项目进展顺利,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三、加强国际矿业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从世界范围看,强劲的资源需求带来了世界矿业的全面复苏。日益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全球资源供应潜力巨大,一些早已发现、沉睡多年的矿藏还没有开发。国际资本积极寻找矿业商机。世界矿业投融资快速增长,全球矿业不断走向繁荣。
从国内看,中国正在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这需要有充足的矿产资源作支撑。中国成矿地质条件有利,矿产勘查程度较低,资源总体探明程度仅为1/3,石油33%,天然气12.5%,煤炭37%,铁、铜等重要资源26%~59%,找矿找油潜力很大。中西部地区存在大量勘查空白区。东部地区开采多在300~500米以浅,深部还有巨大的找矿前景。
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坚持走市场化道路,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大力加强勘查,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增加资源有效供给,走出一条开发有序、利用高效、生产安全、环境友好的矿业发展新路子,以矿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实施互利共赢的矿业开放战略。为此,我们将采取以下五方面措施:
第一,进一步开放国内矿业市场。繁荣勘查、规范开采,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是我们的既定目标。“十一五”期间,中国政府将实施矿产资源保障工程。我部经过科学论证,提出了需要加强勘查的16个重点矿种、11个主要含油气盆地、13个大型煤炭基地和16个重点金属成矿区带,希望取得新的找矿突破。我们热忱欢迎国内外矿业界积极参与。同时,将进一步健全矿业市场体系和“引进来”服务体系,改善矿业投资环境,确保国内外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矿业合作。促进全球矿业的繁荣与和谐发展,需要有关各方共同努力。中国政府制定了鼓励和规范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意见,鼓励国内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勘查开发矿产资源。各方要加强对话、磋商和协调,共同构建国际矿业经济新秩序。相互开放市场,加大矿产品贸易和矿业投资合作,改进矿产品贸易方式,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矿产品市场理性、稳定发展。消除障碍,平等对待,互惠互利,推动矿业全球化。扩大矿业领域的信息交流、人力资源培训和双边多边合作。
第三,继续完善矿产资源法律法规。进一步创造稳定、公平、透明的法制和政策环境,保障国内外矿业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我们正在按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总结实践经验,为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进行认真的准备,抓紧制定矿产资源规划、资源储量管理、矿山环境保护以及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矿业权管理等方面的法规。我们将广泛征询意见,希望有关各方积极献言献策,提出有益的建议。
第四,继续推进矿业秩序治理整顿。继续严厉打击各类勘查开发违法违规行为,集中开展重点矿区、重要矿种的专项整治。对矿业权进行全面清理,切实保护国家和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投机炒作非法行为。全面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加强优势矿产资源管理,集中解决小矿过多、矿山布局不合理问题。进一步加强矿业执法监察,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创造良好的矿业发展环境。
第五,进一步健全矿业开发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完善矿产资源国家所有、分类分级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提高管理效率。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矿业权管理制度,完善矿业权市场规则,加强市场运行的监管和服务。完善矿产资源规划体系,统筹矿产勘查开采,促进矿业合理布局。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监督管理制度,建立责任机制,强化日常监管,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形成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补偿机制,促进矿业经济、矿区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我们将继续按照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工作思路,努力做好矿产资源管理工作。
女士们,先生们:各国矿业互补互利、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加强矿业交流与合作,符合各方共同的利益。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全球矿业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谢谢大家!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