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土地日 > 第25个全国土地日 > 图说土地

“新常态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创新与发展”座谈会在京举办

2015-06-23      来源: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作者:于洪奇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6月23日,“新常态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创新与发展”座谈会在北京举办。来自国土资源部、新华通讯社、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企业及高校的代表、专家学者围绕高效、集约利用好城市土地,铁路和城市公共交通及场站用地综合开发利用等话题进行交流与研讨。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胡存智出席并讲话,新华社副社长于绍良致辞。

    来自国土资源部、新华通讯社、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企业及高校的代表、专家学者围绕高效、集约利用好城市土地,铁路和城市公共交通及场站用地综合开发利用等话题进行交流与研讨。 (于洪奇 摄)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胡存智出席并讲话。胡存智指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根本之策,是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选择,是破解资源难题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的内在要求。去年以来,国土资源部致力于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取得可喜成果,突出体现在:节约集约制度体系不断改善,全面完成节约集约用地调查清理和专项督察,有效推进城市和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持续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专项行动,积极部署节约集约用地配套工作。 (于洪奇 摄)

    新华社副社长于绍良致辞。于绍良在致辞中说,中国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矛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高投入、高消耗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是不让地方用地,而是要确保合理用地,并把节约集约用地转变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于洪奇 摄)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副主任李俊喜主持论坛 (于洪奇 摄)

  胡存智指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根本之策,是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选择,是破解资源难题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的内在要求。去年以来,国土资源部致力于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取得可喜成果,突出体现在:节约集约制度体系不断改善,全面完成节约集约用地调查清理和专项督察,有效推进城市和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持续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专项行动,积极部署节约集约用地配套工作。

  胡存智强调,新常态下节约集约用地必须有新思路、新举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从五方面深入谋划和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创新与发展:一是增量与存量并存,把盘活存量用地放在突出位置,研究存量建设用地盘活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挂钩机制、批而未供和存量低效用地处置利用;二是必须在新城新区开发建设中率先落实节约优先战略,转变城市建造模式,转变土地开发利用方式,提高城市新区利用率;三是把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落到实处,今年开展578个城市节约集约用地初始评价,年底形成全国城市节约集约用地区域评价成果,持续开展开发区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与更新;四是通过多种手段建立倒逼机制,加快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五是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和各类用地主体积极性,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的作用,支持节地技术、节地模式推广应用。

  于绍良在致辞中说,中国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矛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高投入、高消耗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是不让地方用地,而是要确保合理用地,并把节约集约用地转变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岑福康演讲主题:切实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岑福康介绍,为了深入推动节约集约用地,上海市提出了“五量调控”的用地管理策略。一是总量锁定。上海市正在编制204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为建设用地设置了3260万平方公里的“天花板”;二是增量递减。将区县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与现状低效建设用地盘活和减量化等工作相关联,“减一亩才可以拿到一亩”;三是存量优化。开展中心城市更新,实现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开发和利用,是上海今后若干年的工作重点;四是流量增效。除了国家战略性项目之外,上海一般产业用地使用权出让不超过20年;五是质量提高。鼓励复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于洪奇 摄)

    合肥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高国忠演讲主题:“盘活存量”的政策导向与利益调整要叫好又叫座——城市发展边界内潜力挖掘的思考与实践。高国忠介绍,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合肥市一是建立了土地管理委员会制度,建立了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考核制度,把量减下来,把强度搞上去;二是利用法律和制度两把杠杆把量减下来,把质搞上去;但是建立了“阳光地产”的开发项目用地制度。 (于洪奇 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郑新奇演讲主题:节约集约用地新态势与政策工具选择。郑新奇建议,面对节约集约用地新态势,在政策工具的选择方面,要考虑在政策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命令加控制”的运行模式,适当地把市场性的政策工具和自愿性的政策工具加以组合,甚至考虑更多的组合模式来进行政策创新,推动节约集约用地工作。 (于洪奇 摄)

    香港铁路有限公司中国物业总经理陈显沪演讲主题:港铁节约用地经验分享。陈显沪就港铁在轨道交通方面的用地经验进行了分享。港铁轨道交通加土地综合利用模式,非常注重土地利用的合理优化,规划理念包括三个原则:高发展强度,多元化土地利用,优质社区设计。 (于洪奇 摄)

    成都轨道交通公司副总经理胡尧演讲主题:四川德源公交场站综合体建设。胡尧以成都德源公交场站为例进行介绍,通过立体建设,土地综合利用开发,把传统公交场站建成了一到四层的停车楼、五到九层的公寓,缓解了中心城区用地困难问题。 (于洪奇 摄)

    杭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谢建华演讲主题:新常态下产业用地管理的创新与实践。谢建华介绍,杭州在推动节约集约用地上主要推动了三方面创新:一是创新土地政策,二是创新土地供应方式,三是创新土地合同管理的方式。在土地政策方面,杭州制定了差别化的供地政策。对产业用地事先进行评估,根据产业类型、投入产出、项目质量、企业成绩单进行研究,提供不同出让年限和地价成本的供地“菜单”,由企业自由选择。同时通过产出、排污、税收等倒逼机制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改革。在土地利用方式方面,杭州对产业进行细分,提出了“2.5产业”用地、“4.0工业”用地政策,针对一些新型业态,提供不同的供地方式,让企业有了更多的选择。在合同监管方面,杭州原来把所有的出让都放到一张合同上管,现在把条件进行分开设置,土地出让分三张合同,第一个是土地出让合同,第二是履约监管合同,第三是土地交付与后续管理合同。谢建华表示,通过上述创新,杭州产业用地管理逐步走向正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得到提升,产业用地质量明显提高,监管职责更加简便,企业活力得到了有效的激发。 (于洪奇 摄)

    泉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吴河安演讲主题:泉州市盘活低效工业用地案例分析。吴河安就泉州市盘活低效工业用地案例进行了分析。一个案例是“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项目,一个是领袖天地创意产业园项目,两个都是非常好的老旧工业厂房的改造案例。吴河安表示,如果按照传统的改造方式,政府收回以后招拍挂,拆除原建筑物重建,必然会造成资源的再投入。而鼓励原土地拥有人利用原有的设计,对低效工业用地进行改造利用,可以大幅度降低改造的成本,为老旧厂房注入新的生命力,实现了产业优化升级,既促进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又丰富了就业渠道,实现了政府税收的增加。 (于洪奇 摄)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土地利用规划评审中心主任邓红蒂演讲主题:谈议新常态下节地评价的创新与发展。邓红蒂建议,经济新常态下节地评价,一是目标和定位要精准,二是评价领域要更加广阔,三是评价成果要重时效,四是节地评价技术模式要创新。 (于洪奇 摄)

    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副总编辑、新华社高级记者王军演讲主题:存量城市与财税制度改革。王军认为,从增量城市转向存量城市建设是必然的。目前地方缺乏一个非常稳定的税收渠道,势必导致地方政府向土地要财政。掌握不动产税工具,地方政府公共财政可以得到维持和充实,会为土地节约集约创造一个有利条件。 (于洪奇 摄)

  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围绕“新常态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创新与发展”主题,就新城新区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业用地转型中的退出和盘活利用、城市发展中的土地复合利用、铁路和城市公共交通及场站用地综合开发利用、以地控税以税节地的实践探索等,进行了精彩的交流和探讨。

  座谈会由国土资源部和新华通讯社联合主办,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和新华通讯社瞭望周刊社承办,围绕全国“土地日”主题和社会需求展开交流探讨,今年已经是第三届。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