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土地日 > 第25个全国土地日 > 媒体报道

一场高大上的会,看看国土部副部长说了什么

2015-06-26      来源:地产锐观察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6月23日下午,在第25个全国“土地日”来临之际,新华社瞭望周刊社和国土资源部共同举办了第三届全国“土地日”座谈会。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国土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地方国土局负责人、企业界代表、专家学者,从工业用地转型、新城新区土地集约利用、铁路公交等基础设施开发利用、新常态下地方土地政策创新、城市规划边界划定、节地成果评价等角度,进行了充分的交流研讨。 

  座谈伊始,新华社副社长于绍良代表新华社进行了欢迎致辞。其表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个大课题,经济新常态下被赋予了新内涵。挖掘和总结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创新模式,激活地方节约集约用地主动性,十分必要的。 

  座谈会设置了4个议题,第一个议题是“新常态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政策导向”。 

  上海市规土局副局长岑福康介绍,为了深入推动节约集约用地,上海市提出了“五量调控”的用地管理策略。一是总量锁定。上海市正在编制204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为建设用地设置了3260万平方公里的“天花板”;二是增量递减。将区县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与现状低效建设用地盘活和减量化等工作相关联,“减一亩才可以拿到一亩”;三是存量优化。开展中心城市更新,实现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开发和利用,是上海今后若干年的工作重点;四是流量增效。上海一般产业用地使用权出让不超过20年;五是质量提高,鼓励复合利用。  

  岑福康表示,为进一步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今年上海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进一步创新规土政策,从土地综合利用,存量盘活等方面进一步创新,支持转型发展;二是完善基础信息平台,加快推进不动产确权和登记工作,破除信息资源共享瓶颈与壁垒。 

  合肥市国土局局长高国忠介绍,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合肥市一是建立了土地管理委员会制度,建立了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考核制度,把量减下来,把强度搞上去;二是利用法律和制度两把杠杆把量减下来,把质搞上去;三是建立了“阳光地产”的开发项目用地制度。   

  高国忠表示,在盘活存量上,合肥市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第一盘活了企业资产,第二完善了城市功能,第三政府盘活了存量土地,还取得了不错的土地出让收入。其认为,盘活存量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利益调整的问题,建议顶层设计需要从企业角度考虑,给企业留出利润来源和空间。 

  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郑新奇建议,面对节约集约用地新态势,在政策工具的选择方面,要考虑在政策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命令加控制”的运行模式,适当的把市场性的政策工具和自愿性的政策工具加以组合,甚至考虑更多的组合模式来进行政策创新,推动节约集约用地工作。   

  同时,郑新奇认为,节约集约用地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应该重新对国家现有的节地文件进行梳理,然后再进一步对政策缺失的地方进行补充,这样才有利于整个工作推进。 

  座谈会的第二个议题是“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企业的节地经验”。 

  香港铁路有限公司中国物业公司总经理陈显沪,就港铁在轨道交通方面的用地经验进行了分享。港铁轨道交通加土地综合利用模式,非常注重土地利用的合理优化,规划理念包括三个原则:高发展强度,多元化土地利用,优质社区设计。 

  成都轨道交通公司副总经理胡尧,以成都德源公交场站为例进行介绍,通过立体建设,土地综合利用开发,把传统公交场站建成了一到四层的停车楼、五到九层的公寓,缓解了中心城区用地困难问题。   

  座谈会的第三个议题是“地方政府产业用地实践案例分析”。 

  杭州市国土局局长谢建华介绍,杭州在推动节约集约用地上主要推动了三方面创新:一是创新土地政策,二是创新土地供应方式,三是创新土地合同管理的方式。 

  在土地政策方面,杭州制定了差别化的供地政策。对产业用地事先进行评估,根据产业类型、投入产出、项目质量、企业成绩单进行研究,提供不同出让年限和地价成本的供地“菜单”,由企业自由选择。同时通过产出、排污、税收等倒逼机制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改革。   

  在土地利用方式方面,杭州对产业进行细分,提出了“2.5产业”用地、“4.0工业”用地政策,针对一些新型业态,提供不同的供地方式,让企业有了更多的选择。 

  在合同监管方面,杭州原来把所有的出让都放到一张合同上管,现在把条件进行分开设置,土地出让分三张合同,第一个是土地出让合同,第二是履约监管合同,第三是土地交付与后续管理合同。 

  泉州市国土局副局长吴河安就泉州市盘活低效工业用地案例进行了分析。一个案例是“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项目,一个是领袖天地创意产业园项目,两个都是非常好老旧工业厂房的改造案例。   

  吴河安表示,如果按照传统的改造方式,政府收回以后招牌挂,拆除原建筑物重建,必然会造成资源的再投入。而鼓励原土地拥有人利用原有的设计,对低效工业用地进行改造利用,可以大幅度降低改造的成本,为老旧厂房注入新的生命力,实现了产业优化升级,既促进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又丰富了就业渠道,实现了政府税收的增加。 

  座谈会的第四个议题是“相关专家的建议与对策”。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土地利用规划评审中心主任邓红蒂建议,经济新常态下节地评价,一是目标和定位要精准,二是评价领域要更加广阔,三是评价成果要重时效,四是节地评价技术模式要创新。    

  瞭望新闻周刊副总编辑、新华社高级记者王军认为,从增量城市转向存量城市建设是必然的。目前地方缺乏一个非常稳定的税收渠道,势必导致地方政府向土地要财政。掌握不动产税工具,地方政府公共财政可以得到维持和充实,会为土地节约集约创造一个有利条件。 

  座谈会最后,国土部副部长胡存智进行了主旨演讲。其表示,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三五”如何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关键之年,国土部将从五个方面深入谋划和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一是把盘活存量用地放在首位。 

  一方面,将研究存量建设用地盘活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挂钩机制。考虑在前3年或前5年批而未供的土地中,按一定比例设定存量土地盘活指令性计划指标,并与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一并下达。对超额完成盘活指标的,按超出比例在下一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时给予适当奖励;对没有完成盘活指标的,按未完成的比例相应扣减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增加盘活指令性计划指标。 

  另一方面,将加快处置因企业原因导致的闲置土地。对已认定纯属企业原因的闲置土地,未发送收缴闲置费或收回使用权决定书的,加紧完成发送,已发送决定书的要加紧完成闲置费收缴或土地使用权的收回;严格落实土地利用动态巡查制度,进一步加强项目开工的实地核查,从源头上防止产生新的闲置土地。 

  二是将在新城新区中率先落实节约优先战略。 

  当前,我国新城新区开发建设中还存在着大量不节约不集约的问题。据国土部统计,全国391个新城新区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高达197平方米,已建成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达到161平方米,均远超人均100平方米的国家标准。 

  胡存智表示,一要转变新城新区城市建造模式,强制推行紧凑型、立体型的城市建造模式;二要转变土地开发利用方式,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开发,推进土地的多功能立体复合利用;三要实行土地支持政策,试行土地利用年度指标激励,采用新型城市建造模式的规模与国家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相挂钩。 

  三是把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落实到实处。 

  国土部今年将全面开展578个城市节约集约用地初始评价,年底形成全国城市节约集约用地的区域评价成果。到2018年,建成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国家级数据库。 

  四是通过多种手段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倒逼机制。 

  一方面,要加快推进以城市周边及交通沿线为重点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倒逼各地走节约集约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另一方面,通过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加强城镇用地规模管控,倒逼城镇用地结构优化,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张,促进城镇紧凑布局、集聚发展。 

  五是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和各类用地主体的积极性。国土部将进一步加大土地配套政策支持力度,推广应用节地技术、节地模式。比如,对节地效果明显、有推广价值的节地模式和节地技术,在划拨和出让土地时,将节地模式、节地技术作为供地条件写入供地方案。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