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土地日 > 第25个全国土地日 > 媒体报道

助力美丽中国愿景早日实现

2015-06-25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今天是全国土地日,也是中国首份生态文明建设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出台满两个月的日子,这样的巧合,不禁让我们思考从理念到理念落地之间的关系。

  资源环境已成为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紧的约束和最矮的短板。倘若利用方式不能尽快从资源掠夺型向节约集约型转变,不管是经济社会全面转型,还是建设生态文明都将是纸上谈兵,而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也将无从实现。从这个角度看,以节约集约推动根本转变,这是时代的呐喊,也是当下建设生态文明最紧要的任务之一。

  这是一个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行优化与重塑的过程。我们常说:“规划的节约就是最大的节约。”建设美丽中国的最大规划,就是国土空间的开发。传统的粗放式、无节制的过度开发,带来了今天的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地面沉降、绿色生态空间锐减等。这些有违节约集约的沉痛教训都告诫我们: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走空间节约集约的发展道路。不论是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还是生态保护红线,都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让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更好地匹配,更好地保护资源,更加集约利用资源。这应当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核心理念。

  这是一个助推产业方式发生根本变革的过程。土地支撑着各行各业,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背后是产业方式的变革。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产业结构失调,而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已成为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一个紧迫任务。这种转型和升级,需要我们加强产业与用地的空间协同,需要强化产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衔接,统筹各业各类用地,重点保障与区域资源环境和发展条件相适应的主要产业用地,合理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用地,让产业集聚、用地集约成为一种内生的新常态。

  这是一个节地模式和技术不断创新的过程。技术创新,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的良方,也是盘存量、扩增量、提质量的良药。传统工业文明所留下的矿山废弃地和大面积受污染的土地正等待新技术来重生;受制于有限土地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正等待着工程节地技术创新来破局;城市从扩规模向提内涵的转变正等待着节能省地型住宅、地下空间开发、多设施共用通道等新技术研发来升华。

  这是一个生态环境救赎的过程。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已经受到中、重度污染而不宜耕种耕地,其面积相当于两个北京市。更令人心痛的是,污染的土地并不止如此,还有大面积被污染的工业用地、城镇用地。这些被污染的土地犹如一块块疮疤,然而我们不能割舍,只能选择救赎。除了长期坚持修复治理外,我们还必须坚持的是:树立底线思维,合理设定并严守土地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唯有如此,我们的土地才会“只能变好,不能变坏”。

  节约集约,是个历久弥新的主题。为了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这只靴子尽快落地,节约集约用地理念只能成长不能消退,而节约集约用地的行动也必须朝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推进,形成节约集约的产业结构、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打造出节约集约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用土地支撑起美丽中国的建设。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