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大地盛装,麦香四溢。我们满怀期待,迎来第二十五个全国土地日。
这个特殊的日子,寄托着人们对土地的深厚情愫,也总能引发我们对土地的理性思索。今年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确定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这是国土资源部连续多年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主题开展纪念全国“土地日”系列宣传活动。
题相似,意不同。随着“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逐渐深入人心,“节约集约”已成为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战略。斗转星移,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质量总体不高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节约土地、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也从来没有改变。然而,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对土地资源持续过度损耗,土地的生存境遇及其承载能力却发生了剧变。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今天,更是对节约集约用地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节约集约,在“不变”与“转变”中展现人地和谐之道,也展现了人们尊重客观规律,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智慧。
有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在144个被统计的国家中排在百位之后,其中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而城乡人均建设用地均高于国家标准和世界平均水平。我国适宜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开发的陆地面积仅约180万平方公里,土地资源中难利用地多、宜农地少,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性差,许多资源富集区与生态脆弱区重叠。大规模的国土开发利用过程中,粗放扩张的发展模式不仅对耕地资源形成挤压,还挤占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空间,致使国土空间开发严重失衡。同时,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建设以及不合理利用造成土地资源质量持续下降,土地严重退化、污损和生态健康问题频发。再加上高速发展用地粗放浪费的多年积弊,土地资源对人口、产业以及环境的承载能力已逼近“临界点”。
对此,国土资源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围绕节约集约用地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与制度创新。我国每亿元GDP占用建设用地规模从288.8公顷降到102.7公顷,土地支撑经济增长的能力不断增强。然而,与美国、日本、韩国的经济增长地耗水平相比,分别是21世纪头10年各国水平的2.3倍、8倍和4.8倍。大自然已经敲响了警钟,我们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更要为子孙后代留足空间。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健全“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等。习近平总书记近期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大力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从土地管理角度来看,落实这些战略部署关键是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一个有着庞大人口基数的发展中大国进入“四化”同步的经济发展新常态,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领域对土地资源的巨大需求是其他任何时期都无法相比的。粮食安全维系着十几亿人的饭碗,耕地保护容不得丝毫闪失;青山绿水乡愁关乎子孙万代生计,国土生态底线碰不得;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国强民富的基石,这条硬杠杠同样要保障。基本国情不可改变,资源约束无法回避,生态瓶颈难以突破。唯有立足整个国土资源空间节约集约用地,舍此别无他途。那么,进入新常态,到底如何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节约集约,一路走来始终坚持了改革创新,各地节地新模式、新技术、新机制、新制度不断涌现。在节约优先战略导向下,国土资源部门重点围绕“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综合利用、健全标准”统筹增量与存量,以模范创建与示范引领为抓手,推动用地方式从增量扩张为主转向盘活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其中,“多规合一”引领的规划节约,不动产统一登记主导的产权管理,为节约集约用地走向整个国土空间自然资源统一管护开辟了道路。
实践证明,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既是理念之变,也是行为之变,更是制度之变。节约集约已不仅限于土地管理范畴,在更大程度上应该站在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谋划顶层设计。这需要我们正确把握节约集约用地与科学发展的辩证关系,面向子孙后代永续发展、面向整个自然资源做文章,通过理念更新、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设来统筹安排整个国土空间。
当前,推动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有待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探索更多节约集约新路子,并将好的经验做法提升到法治高度和制度层面,使之成为一种社会常态。一方面,抓住改革契机,向管理创新要空间。更好地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健全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创新经济利益调节与考评奖惩并重的机制,持续提升和推广节约集约技术标准应用,构建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体系。另一方面,坚持规划引领,向格局优化要空间。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全域空间开发,借助国土综合整治平台建设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尤其注重大力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统一管护夯基础。最终,还要通过建立起系统而完备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体系,形成节约集约的产业结构、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
有了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中华民族才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圆梦路上,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的点滴努力;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需要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的共同责任机制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